《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有及時告知病情和風險的義務。
2010年婦產科門診白帶檢查5400例,上半年2530例,操作時遇到子宮頸肥大、陰道松弛、子宮位置異常、陰道炎等情況,醫生未向患者作解釋而直接操作,給患者帶來疼痛,患者沒有思想準備。患者向醫務部投訴醫生動作粗魯,操作引起痛疼25例。下半年對門診婦產科醫生加強教育,醫師給患者取白帶操作時態度和藹,操作輕柔,遇到子宮頸肥大、陰道松弛、子宮位置異常、陰道炎等異常情況,操作時會有可能給患者帶來疼痛等情況,及時告知患者并作好解釋工作,給予充分關愛。征得患者諒解。操作2870例,無1例投訴。兩種結果對比說明,同一個醫師實施同一種操作,使用同一種方法,如果在實施操作過程中,向患者及時告知病情作好解釋工作,可減少醫療糾紛。體會如下。
《侵權責任法》2010年7月1日開始實施,明確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有及時告知病情和風險的義務。由于醫療的特殊性,不斷變化,無法看清、無法意料。醫方和患者需在尊重彼此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此時,醫師說明義務則可被視為實現這種信賴的必要交流的一部分[1]。首先,醫務人員的說明義務確定為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的一個基本義務。這一說明義務貫穿于整個診療活動之中。其次,在一般說明義務之外,對于特定的患者還負有特殊說明義務[2]。如醫務人員在實施醫療活動中病情的漸進發現,實施操作過程中,可能產生不良后果或造成疼痛,應該及時說明。這一說明提高了醫務人員說明義務的時效要求,充分履行了告知義務,減少醫療糾紛。
患者就醫心理:門診患者的心理和態度是關鍵。希望能及時得到就診和良好的醫護對待,期盼醫師及時告知病情和明確的診斷妥善治療。患者,忍受著疾病的痛苦。作為一類特殊人群,他們必然會有很多特殊的心理需要。假如我是患者,我希望醫生認真地詢問病史后,盡快準確地用藥,讓病痛早日遠離我;假如我是患者,我希望護士能輕輕地為我扎針,讓藥物盡快在我的身上起作用;假如我是患者,我希望醫生每天查房的時候耐心地聽我訴說病情,及時對癥更換藥物;假如我是患者,我希望護士能對我們多一些笑容,讓我在這陌生的環境里,找到一份親切,我希望能和護士多聊聊家常,希望她們能聽聽我對疾病的擔擾;假如我是患者,我希望醫生每次開出檢查單時,都能細細地和我說明這次檢查內容和它的必要性;作為患者,我看到了醫生、護士忙碌的身影,看著他們在病房里穿梭著,認真地檢查著每個患者,仔細地為各個患者做著各種治療。作為一個患者,我感激醫生護士為我解除病痛,感謝家人對我的不離不棄,無怨無悔[3]。醫生應該了解他們的需要,以便更好地進行治療,進而改善醫患關系。假如我是患者,我希望醫護人員能聽到我們廣大患者的心聲,最大限度地改善目前的醫患關系,所以要強調尊重患者,是因為醫患之間,通常醫務人員占據著主動與有利的地位。掌握患者心理,改善服務態度,也可減少醫療糾紛。
醫生給患者診療時的心理:許多年以來,一些醫生都習慣地覺得,患者到醫院去看病,就是因為他的身體有病,所以只要把病治好就可以了,至于患者是怎么想的,那并不重要。國外有研究認為,醫生的性格一般是科學家型的,也就是說理性化的性格,在工作中講究的是準確、嚴密,在常人看來就顯得缺乏人情味,容易產生誤解。從醫生本身而言,一輩子從事這個職業,現在的醫院一般來說患者都很多,醫生的工作很忙。醫療工作的特點決定了這種工作的壓力大,醫生的心情就容易受到影響。從醫院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不希望因為這些而影響了正常的醫療工作,但每個醫生的情況又不一樣,所以我們先要從制度上保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要求醫生態度要和藹,保持和患者溝通,將患者的情況和他們講清楚,得到患者的理解。減少醫療糾紛。
患者在社會結構中有其特定位置,有其特有的權利和義務。醫務人員也有醫務人員的義務和職責。患者的權利和義務同醫務人員義務和職責及醫療機構的職責相對應,兩者的協調和諧,是取得良好醫療效果的保證。當今醫療護理工作的立場觀點,正在從以醫務人員與醫院為中心轉向以患者為中心,或者說進入了“和患者共同醫療”的時代。這一轉折反映了現代臨床醫學在倫理學方面的進步,患者社會地位日漸提高,患者權利應得到尊重。任何人都有維護健康、增進健康的權利。作為患者,自然有享受盡可能優良的醫療護理服務的權利,甚至應滿足其獲悉醫療過程中某些細節的愿望。為了保護患者自身的合法權益,在為患者提供服務時,還應當尊重患者的相關權利,遵守服務規則。醫務人員必須提高法律意識,適當把握“告知度”,掌握溝通交流的技巧,才能充分履行告知義務,減少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 劉勇.醫療合同中醫師說明義務.南京社會科學,2009,7.
2 王利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
3 胡勇.論述社會學視野中的病人角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