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靜脈使用胺碘酮致靜脈炎的原因,探討護理干預預防胺碘酮致靜脈炎的方法。方法:合理選擇注射靜脈和注射部位,選擇適當的用藥劑量和濃度,規范的輸液操作,嚴密觀察注射部位,發生靜脈炎后及時對癥處理。結果:減少了胺碘酮所致靜脈炎發生的機會及程度。結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對胺碘酮所致靜脈炎的預防及轉歸有積極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胺碘酮 靜脈炎 護理
胺碘酮作為Ⅲ類抗心律失常藥,廣譜、無明顯負性肌力作用,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其靜脈制劑是治療危重癥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藥物之一。但由于胺碘酮注射液對血管刺激性大,常常引起注射部位程度不同的靜脈炎,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痛苦,也嚴重影響了胺碘酮的臨床應用。我科于2010年3月以來針對靜脈用胺碘酮所致靜脈炎原因分析,對使用方法進行了改進,并加強了相關護理措施,減少了其所致靜脈炎發生機會及程度,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原因分析
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性:血液pH值為7.4,而胺碘酮注射液pH值2.5~4.0,偏酸,對血管刺激性大,加之碘刺激性,如在短時間內大量快速進人血管內,超出了其緩沖應激能力,可使血管內膜受到刺激,引起靜脈炎
選擇血管不當:由于外周靜脈相對流量小,不能很快的稀釋藥液,易引發靜脈炎;下肢靜脈有瓣膜,血流緩慢,藥物在下肢靜脈停留時間比上肢長而形成靜脈炎。選擇了短時間內曾反復多次穿刺過靜脈,很容易滲出,導致藥液外滲。
輸液過程中針頭移位、脫出或穿出血管,使藥物外溢;針尖接觸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針尖的刺激和針眼所滲出高濃度藥物長時間的刺激,會引起靜脈痙攣、充血、水腫、滲出,甚至發生靜脈炎。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巡視觀察時未及時發現問題,對病人的主訴不重視,病人穿刺部位出現滲出、局部疼痛、發紅等癥狀時未及時處理。
綜上原因,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靜脈炎,輕者局部組織發紅、疼痛,重者沿靜脈穿刺方向呈紅色條索狀或樹枝樣改變,血管周圍皮膚出現結節狀硬結,甚至局部組織壞死、劇痛,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直接影響胺碘酮注射液的繼續應用。
預防及護理對策
合理選擇注射靜脈和注射部位:首選中心靜脈導管輸液,由于中心靜脈管徑粗、血液流速快,藥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釋,降低了藥物對血管內皮的刺激及損傷,可有效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期間本科行中心靜脈給藥的患者均未發現相關靜脈炎者。若條件限制也可選擇走行直、血管粗、彈性好、容易固定,且便于觀察的、遠離關節和靜脈瓣的上肢靜脈進行穿刺,如肘靜脈、頭靜脈等。為減少針頭對血管的機械刺激和易于觀察,一律使用套管針,透明貼固定。
合理的用藥劑量和濃度:鹽酸胺碘酮注射液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濃度>3mg/ml時會提高引發外周靜脈炎的幾率,如果濃度≤2.5mg/ml,可減少外周靜脈炎(個別藥物敏感者除外),所以臨床上如需靜脈輸注>1小時,胺碘酮的濃度不應>2mg/ml,除非中心靜脈導管給藥【sup】[1]【/sup】。在不影響疾病治療時,可提醒醫生酌情選用較低濃度,以避免對血管的刺激。
選擇有經驗的護士進行操作:先用生理鹽水穿刺,盡量一次成功,通暢后再給予胺碘酮,輸注完畢后用生理鹽水20ml沖管,再予拔針,避免在穿刺和拔針過程中藥液漏至皮下。
高度的護理責任心:護理人員應具有高度責任心,加強巡視,主動關心、傾聽病人主訴,密切觀察穿刺部位及靜脈走行有無紅、腫、熱、痛及靜脈硬化,及時發現,及早處理。
靜脈外滲及靜脈炎的處理:一旦發現胺碘酮外滲,應立即更換輸液肢體,抬高患肢,炎癥局部給予冰片酒精外敷,。如已發生較重的靜脈炎時,24小時以后應用50%的硫酸鎂濕熱敷,3~4次/日。冰片酒精液外敷最短可以在2小時內起效,對于早期靜脈炎應用冰片外敷比應用硫酸鎂效果更好【sup】[2]【/sup】。
參考文獻
1 楊劍光,王淑艷.可達龍引起靜脈炎的預防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0,16(2):120.
2 張曉君,李紅彥.冰片酒精外敷治療胺碘酮所致靜脈炎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5):2206-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