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手足口病 臨床特點 分析
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診治手足口病例1665例,其中重癥病例76例,診斷標準均符合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現對其臨床特點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患者群:1650例為洛陽地區居住患兒,15例為外地來洛患兒,其中省內12例,省外3例;其中散居患兒984例(59.1%),幼托患兒662例(39.8%),小學患兒19例(0.1%)。
發病時間:1月11例(0.7%),2月7例(0.4%),3月52例(3.1%),4月152例(9.1%),5月287例(17.2% ),6月297例(17.8%),7月260例(15.6%),8月178例(10.7%),9月155例(9.3%),10月93例(5.6%),11月98例(5.9%),12月75例(4.5%)。
發病年齡及性別:年齡3個月~11歲。<1歲113例(6.8%),1~3歲1035例(62.2%),3~5歲493例(29.6%),5歲以上24例(1.4%)。性別:男989例(59.4%),女676例(40.6%),男性發病高于女性,男女之比1.46:1。
臨床表現:①皮疹:按照“無皮疹病例,臨床不宜診斷為手足口病”的原則【sup】[1]【/sup】,所有臨床診斷病例均有皮疹,但有5例重癥患兒皮疹不典型,經分離出腸道病毒,并鑒定為CoxA16、EV71而確診。②發熱:608例(36.5%),輕癥病例發熱多持續2~3天熱退。③其他伴隨癥狀:輕癥病例常有口痛、流涎、拒食,煩躁等表現。重癥病例神經系統常有精神差、嗜睡、頻繁嘔吐、頻繁驚跳、頭痛、肢體震顫、站立、行走不穩等表現;呼吸系統可有呼吸淺促、節律改變,咳血性泡沫痰;循環系統可表現為皮膚花紋、四肢發涼、出冷汗血壓升高或下降。④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均進行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正常1185例(71.2%),增高480例(28.8%)。
治療:以抗病毒為主,結合對癥治療,采用口服利巴韋林、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處理,部分高熱、嘔吐、驚跳、精神不佳患兒予以靜點熱毒寧、喜炎平、利巴韋林等治療,重癥患兒一律收入PICU進一步治療。
討 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sup】[1]【/sup】。分析本組數據,發現以下特點:①散居兒童(59.1%)發病明顯高于幼托兒童(39.8%),提示在家庭、社區中隱性感染者和輕癥病例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②四季均可發病,以5、6、7月居多,有較為嚴格的季節性高發特點,與劉國華、何展等報道一致【sup】[2,3]【/sup】;③發病年齡常見于1~5歲,其中1~3歲最多見(62.2%),該年齡組兒童抵抗力弱,易受到交叉感染,機體缺乏保護性抗體,可能是低年齡兒童高發手足口病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sup】[4]【/sup】,EV71陽性的手足口病患兒年齡<3歲已成為重癥病例的危險因素【sup】[5]【/sup】;④患兒男性(59.4%)發病高于女性(40.6%),與其他市調查結果一致【sup】[6]【/sup】,可能與男孩喜好活動,頻繁密切接觸,增加了相互傳染的機會有關。
手足口病目前還沒有疫苗和特異性藥物進行免疫和治療,輕癥病例常規抗病毒及對癥治療效果好,患兒大多均在1周內治愈,但少數重癥病例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所以,做好與丘疹樣蕁麻疹、膿皰病、水痘等疾病的鑒別診斷;早期識別重癥病例;采取預防性干預措施,是降低手足口病病死率的幾個關鍵環節。要把握好這幾個環節,必須加強防疫知識培訓,提高醫師識別能力和對疾病進展的預見性,及早識別重癥病例的早期臨床征象,及早采取干預措施。同時,加強健康教育,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的疫情監測和管理,加強病原學監測,采取綜合防控措施,手足口病疫情才能最終得到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2 劉國華,許汴利.急性與新發傳染病[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06-307.
3 何展,張松梅,黃友志,等.茂名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職業與健康,2009,25(18):1960-1961.
4 Lu CY,Lee CY,K ao CL,et al.Incidence and case fatal ity rates resu lt ingfrom 1998 enterov irus 71 ou tb reak in Taiw an[J].J M ed Virol,2002,67(2):217-223.
5 吳永棟,尚世強,陳志敏,等.手足口病病原體流行特征分析及臨床意義[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7):535-539.
6 陳德穎,林向利,楊正輝.利用國家疾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開展手足口病監測報告[J].疾病監測,2006,21(8):43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