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包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在我國西部及北部地區為常見病,尤其在邊遠的農牧區,肝包蟲相對多見。手術是治療包蟲病有效的方法之一。施行肝包內囊摘除或外囊摘切除,術后均放置引流管,主要是為防止殘腔感染或腹腔積液。重視術后引流的細致觀察及引流管的精心護理,是保證手術效果、防止并發癥發生的關鍵。
關鍵詞 肝包蟲 殘腔 引流管 護理
包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在我國西部及北部地區為常見病。在全身的包蟲病中,肝包蟲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在邊遠的農牧區,肝包蟲相對多見。手術是治療包蟲病有效的方法之一【sup】[1]【/sup】。無論施行肝包內囊摘除或外囊摘切除,術后均放置引流管,主要是為防止殘腔感染或腹腔積液。因此做好殘腔引流管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著重探討殘腔引流的護理。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肝包蟲手術患者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齡13~78歲,平均34.5歲,放置殘腔引流管3~23天,平均13天。55例患者均拔出引流管,患者狀態良好,無并發癥發生。
護 理
心理護理:耐心為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手術經過及術中配合,了解放置殘腔引流管重要性及注意事項,減少患者心理緊張,消除思想顧慮,使其處于最佳狀態接受手術。
殘腔引流管的護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折疊、受壓、脫落等,搬動患者動作要輕柔,并加強監護。對麻醉未醒患者需適當約束肢體,防止患者躁動時將管拉出。清醒患者要反復告知患者下床活動或翻身時,保護好引流管。引流管長短要適宜,過長容易扭曲,有礙膽汁流出,過短則限制患者翻身活動。致引流管脫出,造成膽瘺。護士更換引流袋時,須小心牽拉,防止引流管移位,如有脫出,及時報告醫生處理【sup】[2]【/sup】。
保持引流通暢:平臥時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線,站立或活動時,引流管不能高于膽管平面,以避免膽汁逆流引起感染,指導患者床上活動時,注意引流管的位置,避免因引流管扭曲、打折或受壓而引流不暢,術后經常擠壓引流管,檢查通暢情況,并檢查銜接處有無松脫,若引流液減少,可用生理鹽水適當沖洗,或B超檢查,是否殘腔有積液或膽瘺。
記24小時引流液的量,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形狀,保持持續引流,并對引流管進行床旁交接班,24小時正常引出深褐色或黃色清亮膽汁300~800ml,避免速度過快、過多,如膽汁分泌量多、引流量過大,及時報告醫生,補充液體,以防電解質紊亂?;颊咭髁棵黠@減少,應擠壓引流管,及注水試驗或B超檢查,檢查是否通暢,并檢查銜接處有無松脫,密切觀察有無腹痛、腹脹、黃疸、發熱等癥狀,以及時有無膽道梗阻發生。
引流袋的護理:保持無菌,防止逆行感染,引流袋每日更換并檢查有無破損,更換時嚴格無菌操作,接頭處嚴密消毒,平臥時引流袋低于腋中線,防止造成逆性感染【sup】[3]【/sup】。
觀察與記錄: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性質有無鮮血或沉淀物,同時觀察體溫及腹痛情況。一般術后24小時內殘腔引流液300~500ml,呈黃色或黃綠色,清亮,引流量逐漸減少。本組病例2例術后1天出現膽汁增多,1000~1500ml,膽汁內未發現沉淀物,為黃綠色,患者未訴不適。針對病情給予觀察,術后3天引流量逐漸減少。
殘腔引流管皮膚周圍護理:每天清潔消毒殘腔引流管周圍皮膚1次,并局部涂氧化鋅軟管保護。
拔管的護理:殘腔引流管時間一般5~23天,患者體溫正常,黃疸消退,飲食情況恢復,膽汁引流減少,顏色呈透明黃色或黃綠色,給予造影,示膽道顯影,拔管前應先夾閉引流管2~4天,若無腹痛、發熱、黃疸,即可拔管。拔管后2周復查B超,了解殘腔。
出院指導:出院后,患者繼續服用驅蟲藥,在服藥期間,出現惡心、嘔吐,一般持續1周后癥狀減輕,癥狀加重可服維生素B【sub】6【/sub】和維生素C,堅持服藥,減少包蟲的復發,每月復查肝功,加強飲食及個人衛生習慣。
引流管護理是外科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術后引流管的細致觀察,及對殘腔引流管的精心護理,是保證手后效果,防止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徐明謙,等.肝包蟲病手術并癥的預防與處理.中華外科雜志,2000,39(6):396.
2 溫浩,徐明謙.實用包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8.
3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