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早產兒的病情觀察、臨床護理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方法:收集收治80例早產兒,通過對其觀察處理和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加強對生命體征的監護,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感染,時發現異常并給予及時處理,給予適當的腹部撫觸。結果:80例患者經過精心護理,均好轉出院。結論:通過醫護質量的提高,降低了早產兒的死亡率及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早產兒 呼吸暫停 護理
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sup】[1]【/sup】,是指胎齡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sup】[2]【/sup】,由于早產兒呼吸中樞神經發育不成熟引起呼吸暫停,若不及時處理,患兒若長時間缺氧缺血,可引起大腦損傷,大量腦細胞的死亡,造成永久性或不可逆轉性的功能障礙,影響成活后的生活質量。為此,我們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3月收治80例早產兒,其中,住院時間最長15天,最短1周。通過對早產兒出現問題的診斷和 治療 對策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80例早產兒中,剖宮產兒40例,占50%;順產兒40例,占50%。胎齡:30~36周,體重1400~2500g,身長40~47cm。
病情觀察及處理方法:
⑴給予物理刺激:增加傳入神經沖動,呼吸暫停發作時首先用觸覺刺激,如彈拍足底、托背、搖動肩胸部等(如有顱內出血的患兒禁止采用此法)。
⑵防止誘發因素:保持中性環境溫度,避免寒冷刺激面部,因頭部散熱較快,可給戴上絨帽,吸氧時均需加溫、濕化,避免刺激咽喉,注意體位,一般給予右側臥位,勿屈頸或過伸頭頸部。
⑶供氧:反復發作有低氧血癥傾向者可用低濃度吸氧(0.5~1L/分),一般吸入氧濃度≤25%,因早產兒易發生氧中毒,故以維持PaO【sub】2【/sub】 50~70mmHg和TcSO【sub】2【/sub】 85%~92%為宜。吸氧時間也不易過長,否則會引起早產兒視網膜病,導致視力障礙。
⑷氣囊加壓通氣:上述處理無效,發作嚴重,對頻繁發作的呼吸暫停可使用CPAP治療,壓力為3~4cmH【sub】2【/sub】O,氧濃度為21%~40%,如仍無效,需經管內插管,用呼吸器做機械通氣治療。
⑸藥物治療:若呼吸暫停反復發作,應遵醫囑給予興奮呼吸中樞藥物。
結 果
80例經過精心護理,均好轉出院。
討 論
呼吸道護理:在護理過程中,首要做呼吸道護理,切實做到呼吸道暢通,在護理時將患兒頭部放在中線位置,肩下和頸部墊上小軟枕,以保證呼吸道通暢減少上呼吸道梗阻。
預防感染:早產兒抵抗力低,免疫力差,護理人員要認識到預防醫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性,在每項護理操作時做到無菌操作,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履行職責,做好物品的消毒和人員的隔離工作,嚴格控制探視和陪護人數,嚴禁非專業人員進入室內,及時做好口腔的護理,多方法多渠道,嚴防交叉感染。
目前,有資料報道我國早產兒發生率為5%~10%【sup】[3]【/sup】,國內報道死亡率12.7%~20.8%【sup】[4]【/sup】,尤以<1000g的早產兒死亡率最高。由于早產兒呼吸系統解剖結構發育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穩定,生理信息不能正常傳遞,因此,呼吸功能不健全,如不及早發現處理,就會造成缺氧缺血,可導致腦損傷,缺氧時間>1分鐘可引起猝死。通過對早產兒的密切觀察和運用護理技術,結合早產兒發育未成熟及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的特點,大大提高了早產兒的存活率。綜上所述,通過護理和及時觀察病情,使早產兒存活率大大提高,減少了患兒家長的痛苦,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符合目前醫療市場格局的變化,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滿意度,同時為治療搶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崔焱,丁玉鳳,王建華.兒科護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8.
2 馮玉瓊.高壓氧治療嬰幼兒疾病144例的護理[J].廣東醫學,2001,22(增刊):165.
3 葉惠琴.早產兒視網膜病相關危險因素及早期干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2):11.
4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