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過掩蔽治療對伴發于感音神經性聾的主觀性耳鳴患者的比較觀察,選擇掩蔽治療耳鳴患者最佳的適應癥。方法:對76例有感音神經性聾耳鳴患者,按照聽力曲線類型分為3個研究組,陡降型組31例,緩降型組23例,平坦型組22例,均接受掩蔽治療。結果:陡降型聽力曲線組掩蔽療效較好(有效率83.8%),緩降型聽力曲線組掩蔽療效低于陡降型組而高于平坦型組(有效率52.1%),平坦型聽力曲線組掩蔽療效不佳(有效率13.6%)。3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陡降型聽力曲線的耳鳴患者,掩蔽治療有較好療效,緩降型聽力曲線患者掩蔽治療尚可,平坦型聽力曲線患者掩蔽治療的療效欠佳。
關鍵詞 耳鳴 掩蔽治療 感音神經性
對76例主觀性耳鳴患者進行觀察研究,積累耳鳴臨床資料,總結掩蔽治療患者的治療結果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2月收治耳鳴患者76例,均同意接受掩蔽治療,符合入組條件。男46例,女30例;年齡13~75歲,平均39.7歲,病程3~16年。大專及以上學歷39例(51.3%)。
排除標準:①客觀性耳鳴(如搏動性耳鳴);②病程較短,不足3個月;③聲導抗提示中耳有病變,④有中耳積液或鼓膜穿孔;⑤對于單側耳鳴者,排除聽神經瘤等器質性病變;⑥有精神障礙及較重的心血管疾病。
分型:根據純音聽力圖表現,分別將患者分為3種聽力曲線類型組。①平坦型指0.125~8kHz各測試頻率平均聽閾>30dB,且各相鄰頻率聽閾相差不超過10dB。②緩降型指0.125~8kHz各測試頻率聽閾逐漸上升,且相鄰頻率聽閾相差不超過30dB;③陡降型指0.125~2kHz平均聽閾(聽力級,下同)<30dB,4~8kHz平均聽閾>40dB且與相鄰2kHz聽閾相差達30dB以上,或4~8kHz范圍內任一頻率聽閾上升達40dB以上且與相鄰頻率聽閾相差達30dB以上【sup】[1]【/sup】。
分組:①平坦型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35~70歲,平均40.1歲;單耳鳴14例,雙耳鳴6例,共26耳;病程6個月~16年。②緩降型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13~75歲,平均37.4歲;單耳鳴18例,雙耳鳴5例,共28耳;病程5個月~11年。③陡降型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齡27~61歲,平均41.6歲;單耳鳴17例,雙耳鳴14例,共46耳;病程3個月~14年。年齡、性別、耳別、病程構成各組間均衡性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耳鳴對患者的影響程度:采用自我評分形式,完全不受困擾代表0分,100分代表耳鳴而極度苦惱。76例評分中在50分以下68例,男女之間無顯著差異。受耳鳴困擾的程度與患者年齡之間存在負相關系。有58%患者擔心耳鳴是某種嚴重疾病的先兆,88.3%患者擔心耳鳴會持續下去,擔心不好治療,會越來越嚴重。
治愈標準:①痊愈:經治療后,耳鳴完全消失,如小部分原因明確的主觀性耳鳴及客觀性耳鳴,經過病因治療后耳鳴一般能夠消除;②適應:經各種治療后,負面影響消除,耳鳴未能消失,耳鳴已經不再引起患者的睡眠障礙、心煩、焦慮和抑郁等【sup】[2]【/sup】。
治療方法:掩蔽治療是指通過外界給聲來達到減輕或消除耳鳴的一種生理性治療,76例主觀性耳鳴患者采用掩蔽治療方法:⑴專用的耳鳴掩蔽器:①耳后型掩蔽器;②耳內型掩蔽器;③程序式掩蔽器其外形極似助聽器。⑵采用窄帶噪聲,中心頻率為耳鳴匹配頻率。掩蔽耳選擇:單耳鳴者以耳鳴耳做掩蔽耳;雙耳耳鳴選耳鳴較重側,或做雙耳掩蔽。治療時將掩蔽聲音量調到剛好蓋過耳鳴,即掩蔽聲強度達到剛好聽不到耳鳴的水平。所有76例療程3個月,每次治療30~60分鐘,3~4次/日。治療過程中均未給予藥物等其他治療,均有較好依從性,醫生每月隨訪1次,注意觀察效果。
結 果
依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定的耳鳴的診斷和治療指(2005年,濟南)。3組中陡降型組有效率最高83.8%,無效最低。緩降型組有效率52.1%,其中1例不配合而放棄治療。平坦型組有效率53.9%。受耳鳴困擾的程度年輕患者相對年老者較重,患者普遍對耳鳴原因以及后果存在疑問和顧慮。3組間掩蔽治療效果比較經X【sup】【/sup】2檢驗,X【sup】【/sup】29.12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比較左側耳鳴的發生率高于右側耳鳴,與既往的一些研究結果相同。組間兩兩比較(X【sup】【/sup】2分割檢驗,檢驗水準α0.0125),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25)。見表1。
表1 治療結果(例)
討 論
掩蔽療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體應用上,而且應嚴密隨訪病人對佩戴或應用掩蔽器后情況,以便隨時調整耳鳴掩蔽器。我們觀察耳鳴的掩蔽治療有效率30%~85%。療效雖然確切,但并非所有類型的耳鳴患者都適合此種治療。只有少部分患者可能達到痊愈,但經過治療大部分慢性耳鳴患者都能達到適應。掩蔽曲線對選擇掩蔽聲和指導掩蔽治療都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全部76例未出現反彈,統計學分析表明,陡降型組掩蔽治療療效最好,緩降型組療效次之,平坦型組則療效欠佳。結合前述的檢測結果分析,掩蔽治療療效確切,但并非適合所有的患者。對耳鳴的常規檢測能為掩蔽治療篩選合適病例,是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 張海林,馮永梅,凌云,文雅生.伴發感音神經性聾的主觀性耳鳴的檢測分析與掩蔽治療.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8:636.
2 黃治物,常偉,陳桂芳.耳鳴掩蔽療法.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4,12: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