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的并發癥比較多,臨床上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大咯血,嚴重時可以導致患者直接死亡,很多時候咯血也是肺結核患者就診的首發癥狀,臨床上大咯血是指24小時咯血300ml以上或1次咯血量>100ml。2006年3月~2011年3月采用垂體后葉素聯合硝酸甘油治療肺結核大咯血患者80例,取得了較明顯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6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肺結核大咯血患者160例,均符合《實用內科學》肺結核大咯血的診斷標準【sup】[1]【/sup】。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0例,男51例,女29例,平均年齡49.6歲;浸潤型肺結核伴空洞25例,無空洞55例;初治68例,復治12例。對照組80例,男50例,女30例,平均年齡50.2歲;浸潤型肺結核伴空洞24例,無空洞56例;初治69例,復治11例。兩組中均無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前列腺肥大病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兩組均絕對臥床休息,保持患側臥位,給予吸氧,心電監護監測脈搏、血壓、呼吸及外周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同時給予正規有效的抗結核治療(抗結核藥物主要有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鏈霉素及乙胺丁醇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必要時作抗感染治療,同時給予靜脈或口服止血藥物治療(主要藥物有立止血、氨甲環酸、維生素K【sub】1【/sub】、止血敏、氨基己酸、安絡血等)。治療組采用垂體后葉素5~10U+10%葡萄糖40ml緩慢靜推,繼而垂體后葉素30U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或生理鹽水靜滴,24小時維持,20~30滴/分,硝酸甘油10mg+5%葡萄糖250ml持續緩慢靜滴,根據血壓情況調整硝酸甘油的滴速,保持血壓在110/70mmHg左右為宜。根據病情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適當調整方案。依據病情好轉可逐漸停藥(一般3~5天內可以停藥)。對照組不應用硝酸甘油,其他治療與治療組相同。
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用藥后24小時內咯血停止或咯血量明顯減少;②有效:用藥后72小時內咯血停止或咯血量明顯減少;③無效:72小時內咯血量無明顯減少或增多。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療效相比用X【sup】2【/sup】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臨床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義(P<0.05)。見表1。
不良反應: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藥物不良反應發生例數明顯減少。見表2。
討 論
肺結核合并大咯血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危重癥狀之一,垂體后葉素價格低廉,止血效果肯定,臨床上通常作為治療大咯血的首選藥物,其止血作用機制是直接興奮平滑肌,使肺小血管收縮,減少肺循環血流量,降低肺靜脈壓而止血,但不良反應較多,可引起血壓升高、頭痛、頭暈、胸悶、心悸、腹痛、小便困難等不良反應。特別是對患有冠心病、心衰、高血壓、以及有前列腺增生肥大的患者還有孕婦需慎用或禁用,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sup】[2]【/sup】。硝酸甘油主要藥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別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全身血管擴張,外周阻力減少,靜脈回流減少,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臨床上常用于心絞痛急性發作,硝酸甘油舒張毛細血管后靜脈遠較舒張小動脈的作用強,其擴血管作用的最終結果是使血液貯積于靜脈和下肢血管,有“內放血”作用【sup】[3]【/sup】,使中心靜脈壓與肺毛細血管楔嵌壓、肺血管阻力與體循環血管阻力降低,有利于血管破裂處的血栓形成止血;另外硝酸甘油還可以直接減輕胃腸張力。垂體后葉素與硝酸甘油的止血機制有所不同,因此,垂體后葉素加用硝酸甘油治療肺結核大咯血,兩者都有通過收縮肺毛細血管、小動脈和降低肺循環壓力,達到止血目的,具有協同的效應。同時,硝酸甘油通過擴張周圍血管和冠狀動脈,減輕胃腸張力,從而緩解因垂體后葉素興奮血管平滑肌所致血管及胃腸痙攣導致的高血壓、胸悶、心悸、腹痛等不良反應。現應用垂體后葉素聯合硝酸甘油治療肺結核大咯血,可以明顯縮短出血時間、減少出血、提高療效,臨床上出現的不良反應明顯減少,效果滿意,而且這兩者藥物很常見,價格低廉,臨床上(特別是基層醫院)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364-2365.
2 陳江聲,楊燕嬌.小劑量與大劑量垂體后葉素對大咯血的療效及副作用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100.
3 呂豐榮.血管擴張劑治療肺結核咯血的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3):391.
表1 兩組止血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sup】*【/sup】P<0.05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