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觀察綜合治療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臨床療效。方法:重組人白介素-2 30萬U+維生素B【sub】12【/sub】0.5mg病灶局部封閉,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每日病變部位涂抹調制好的維生素AD滴劑10ml+丙酸睪丸酮20mg(或黃體酮40mg)配合紅外光照射15~20分鐘,10~14天為1個療程。結果:50例患者經1~2個療程,治愈及顯效50例,經隨訪3個月~2年無復發及病情加重。結論:綜合治療方案治療外陰上皮內瘤樣病變治愈率高,復發率低,不良反應小,方便可行。
關鍵詞 外陰 上皮內非瘤樣病變 臨床觀察
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是女性外陰皮膚和黏膜組織發生變性及色素改變的一組慢性疾病。病變分為外陰鱗狀上皮增生、外陰硬化性苔癬及其他外陰皮膚病。由于患者病變部位皮膚黏膜多呈白色,故也稱為外陰白色病變,最早也稱外陰白斑,外陰營養不良。外陰瘙癢為本病的主要癥狀,此病可發生于生育年齡,多發生于絕經前后的婦女。收集自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我院采用綜合治療方案治療病例53例,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53例患者均來自門診婦科,符合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診斷標準,年齡25~60歲,病程2個月~10年,未經任何治療25例,28例曾采用外用藥物等方法治療效果不佳,患者自愿接受隨訪。
診斷標準:按國家高等學校教材的標準劃分【sup】[1]【/sup】,結合臨床癥狀及病理確診分型。①輕度:早期病變部位皮膚顏色呈暗紅或粉紅,角化過度部分呈白色,臨床表現為外陰瘙癢,病灶面積不超過外陰面積的50%,此類患者36例。②重度:長期病變部位皮膚出現苔蘚樣變化,似皮革樣增厚、粗糙、隆起,或表現為皮膚和黏膜變白、變薄、失去彈性,臨床表現為外陰瘙癢嚴重,有抓痕、皸裂、疼痛,病灶面積超過外陰面積的50%,此類患者17例。單純型:病變部位無濕疹、潰瘍、感染。混合型:病變部位伴有濕疹、潰瘍、感染。
治療方法:先在病灶基底部隔日封閉重組人白介素-2 30萬U+維生素B【sub】12【/sub】0.5mg+利多卡因3ml,7次為1個療程,同時每日在病變部位涂抹調制好的維生素AD滴劑10ml+丙酸睪丸酮20mg(或黃體酮40mg)外用藥后,紅外光照射15~20分鐘,紅外光以患者感覺溫熱為宜,10~14天為1個療程,同時注意治療生殖器官的其他炎癥,
療效判斷標準:經1~2個療程治療后。①痊愈:瘙癢癥狀消失,病變部位皮膚恢復正常;②顯效:瘙癢癥狀基本消失,病變部位皮膚彈性增強,色素沉著明顯,病灶面積縮小,病灶不超過外陰面積20%;③無效:瘙癢癥狀無緩解,病變部位皮膚無改善。
結 果
輕癥患者經1個療程治愈29例,經2個療程治愈7例。重癥患者經1個療程治療均顯效,2個療程治愈12例,治療無效0例,5例病患癥狀好轉后未堅持治療,總有效率為100%,3個月~2年隨訪患者無復發及病情加重。
討 論
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是女性生殖系統多發性疾病,確切病因尚不清楚【sup】[1,2]【/sup】,其發生可能與外陰局部潮濕、陰道排出物刺激及對外來刺激反應過度有關。許多國內外學者研究認為病因不是單一的,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而成。包括自身免疫、局部神經、血管營養失調,深部組織硬化,內分泌失調,周圍環境的影響,精神因素、營養低下等。以往多主張手術切除,但術后復發率高。我院總結常年臨床治療經驗,制定出綜合治療方案,治療效果明顯。①重組人白介素-2是一種淋巴因子,可提高人體對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感染的免疫應答,是機體免疫應答的核心物質,是免疫增強劑,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提高病閾,局部注射后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病情發展。②維生素B【sub】12【/sub】主要作用于造血系統及神經系統,局部封閉后起到促進血運營養神經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環,加強局部新陳代謝,使組織再生功能增強。③維生素AD滴劑+丙酸睪丸酮(或黃體酮)為傳統治療方法,可松解粘連,滑潤、營養皮膚黏膜,促進肉芽組織增長【sup】[3]【/sup】。④紅外光治療能使局部毛細血管血流加快,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組織再生功能,使局部炎癥產物和代謝產物吸收加快,紅外線輻射可透射到機體組織較深層次改善局部組織末梢的興奮性,配合藥物作用可止癢止痛【sup】[4]【/sup】。臨床觀察結果顯示,采用綜合治療方案治療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治愈率高,復發率低,不良反應小,療程短,患者易接受,方便可行,適于基層醫療單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樂杰,主編.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3.
2 邢淑敏,許杭,主編.新編婦產科臨床手冊.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68.
3 郭燕燕,周世梅,主編.實用婦產科藥物治療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2.
4 郭愛芹.紅外線照射治療外陰白斑療效觀察.山東醫藥,2005,(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