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乳腺疾病中,乳腺腫塊是最常見的疾病,乳腺癌約占其中的25%~40%【sup】[1]【/sup】,是婦女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近年來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每年新增達3.96%【sup】[2]【/sup】。2007年在天津召開的臨床腫瘤學術會上,衛生部正式公布了乳腺癌為中國女性惡性腫瘤發病之首,且呈年輕化趨勢【sup】[3]【/sup】。已成為危害婦女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早期發現和及早診斷對臨床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之一,超聲已廣泛應用于乳腺疾病的檢查及診斷,并以其無創、價廉、簡便的特點可早期發現乳腺腫塊,并可對其早期惡性腫塊進行初步篩查。現將超聲科在乳腺檢查中高度懷疑者及手術后病理確診的超聲表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6月超聲檢驗婦女1646例,年齡40~60歲,平均48歲。
儀器及法:使用GEvivd7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4.0~13.0MHz,受檢者常規采用仰臥位,檢查側上肢外展上舉置于枕后。如果乳腺較大,可在檢查側肩下墊枕,使其稍偏向健側。對乳腺進行橫切、縱切及扇形掃查,對發現異常者詳細記錄并攝片存檔,對高度懷疑者建議病理穿刺檢查或及時手術治療,并及時追蹤其結果。
結 果
1646例受檢者超聲檢出陽性538例,高度懷疑乳腺癌56例,后經病理診斷21例。21例聲像圖表現:①腫塊形態欠規則,邊界不清楚,邊緣不光整,可見蟹足樣、毛刺狀浸潤周圍組織并向外擴散;②縱橫比>1;③腫塊后方回聲衰減;④腫塊周邊及內部可見血流信號,血流動脈阻力指數絕大多數>0.7。
討 論
超聲檢查技術始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技術的進步,制造工藝的提高,高分辨率的超聲廣泛應用于臨床檢查,許多臨床觸診不清或診斷不明確的乳腺腫塊被超聲發現,乳腺癌約占其中的25%~40%,特別是隨著彩超、三維超聲及聲學造影等的應用,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產生了革命性的飛躍,超聲檢查簡便、易行且費用低廉,適用于初篩。以往學者多從二維聲像圖分析和總結,Rahbar等對162個乳腺腫塊超聲檢查結果回顧性分析【sup】[4]【/sup】,認為滿足下列3個特征者為良性腫塊:①圓形或橢圓形;②邊界整齊;③橫徑與前后徑之比>1.4。朱慶莉等認為腫塊的毛刺、強回聲暈及后方回聲衰減是超聲診斷乳腺癌的經典指標,并認為聲像圖表現與病例組織學變化密切相關。但良、惡性腫塊二維聲像圖有時會有很大重疊,尤其當腫塊較小時。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聲可以清晰顯示腫塊的血流狀況,為鑒別良、惡性提供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乳腺良、惡性腫瘤在生長方式、生長速度及代謝過程中的差異,致使瘤周及瘤內血流分布、豐富程度以及血流動力學等方面均不同。有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細胞能分泌大量的血管生成因子,刺激宿主形成大量滋養血管,并在動、靜脈之間發生異常吻合,形成動、靜脈瘺、血管環、靜脈湖及盲端靜脈,使這些新生血管外形不規則、走形迂曲、內徑粗細不一。這正是彩超診斷乳腺惡性腫瘤的病理生理基礎。Sehgal等采用能量多普勒超聲研究乳腺腫塊的血流分布,發現惡性腫塊的血流要比良性腫塊的多14%~54%,比周圍正常組織多5倍。因此腫塊內探測到較豐富血流信號者,應考慮為惡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彩色血流顯示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儀器性能的高低,儀器條件的設置,操作者檢查手法,操作者個人的認識程度等。必須強調的是乳腺腫塊的良、惡性的鑒別,尤應以二維聲像圖為基礎,注意腫塊的形態(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邊緣(光整或不光整)、邊界(銳利或高回聲暈)、后方回聲(增強、衰減或不變)、內部回聲(均勻、混合性或低回聲)、縱橫比(<1或≥1)、內部或邊緣區鈣化(有無叢狀微小鈣化)這些征象,在其基礎上再加上彩色血流顯示腫塊內部及邊緣血供的豐富程度和用脈沖多普勒測其血流中動脈阻力指數的高低來全面綜合分析,以提高診斷準確性。
綜上所述,彩超可清晰顯示乳腺各層軟組織及其內有無病灶,病灶的諸多二維特征以及彩色血流情況,已成為乳腺檢查中最為重要的影像學方法之一,其方便、無創、快速、價廉,在乳腺腫塊的早發現,良、惡性的初篩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可作為乳腺癌篩查的首選檢查工具。為最大限度的保障廣大婦女的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吳靜,張倩,張燕,等.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在診斷乳腺病變中的臨床意義.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9,11(6):424.
2 蔣珺,陳亞青,李文英,等.超聲對乳腺癌腋窩淋巴結的診斷價值.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1,8(6):32.
3 李俊來,唐杰.全面掌握超聲檢查技術,努力提高乳腺疾病診斷水平.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8,5(5):44.
4 鄭海寧,王金環,劉威,等.超聲在乳腺癌的篩查中的應用及意義.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1,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