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改變了需要溫度環境,在不正確的條件下儲存或放置時間超過了最高時限,血液有發生細菌污染和/或血液成分功能喪失的可能。筆者對“冷鏈”控制溫度保護血液質量的體會簡述如下。
全血、紅細胞、儲存溫度與時間
血液離開冰箱不得超過30分鐘,全血要在4±2℃專用儲血冰箱中儲存,ACD保存液中保存21天,CPDA保存液中保存35天;紅細胞ACD保存液中保存21天,CPDA保存液中保存35天;冰凍去甘油紅細胞解凍后在4±2℃冰箱中保存24小時;洗滌紅細胞在4±2℃冰箱中保存24小時。
血液運轉時需要的溫度:血液的濾白要在低溫操作臺上進行,血液離開冰箱不得超過30分鐘,血液的運輸要在專門的血液運輸箱中,全血及紅細胞運輸箱要求溫度為2~10℃,血小板運輸箱的溫度要求為22±2℃,要求具有連續輕緩振蕩功能;白細胞運輸箱要求溫度為22±2℃;冰凍血漿的運輸溫度要求為-20℃以下;冷沉淀的運輸溫度要求為-20℃以下,臨床輸血取血時應用2~10℃專用器具。
儲存溫度增高對全血、紅細胞質量的危害
全血、紅細胞在高于保存溫度2~6℃上限6℃以上時,達不到血液成分的活性和有效性,葡萄糖無氧酵解加快。高于10℃紅細胞破壞增加,10℃以上超過30分鐘游離血紅蛋白的含量逐漸增加,造成大量乳酸堆積引起血液pH下降,血鉀濃度也逐漸上升。保存溫度低于2~6℃下限2℃時,紅細胞可能溶解破裂,輸給患者可能造成輸血不良反應。儲存溫度≤6℃可最大限度地抑制血液中的細菌生長,如果將一個單位的紅細胞或全血放置于室溫中,則僅需30分鐘即可使其上升到10℃;≤2℃可能會導致紅細胞破壞。所以在不正確的條件下儲存30分鐘以上的血液有發生細菌污染和/或細胞功能喪失的可能。
有研究報道將血液采集后置入冰箱冷藏保存,在不同溫度不同時間的血液,測定FHb、Glu、pH、K【sup】+【/sup】,再轉放入4℃冰箱中,分別保存3、6、9、12、15、18、2l天,測定FHb、Glu、pH、K【sup】+【/sup】的含量變化。結果顯示血液放置16℃以下溫度時,時間對血液保存的質量影響不大,但隨著溫度升高,放置時間延長,其對血液保存時效及血液質量有明顯影響。還有學者分析了血液運輸過程中“冷鏈”的現狀,血液管理“冷鏈”是保證血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血液系統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全血或紅細胞儲存在2~6℃的冷藏箱內對確保葡萄糖的消耗速度不至于過快是至關重要的,從而保持紅細胞存活力;使得一份血液中任何細菌的生長被抑制到最小程度【sup】[1]【/sup】。
新鮮冰凍血漿保存與輸血前融化
新鮮冰凍血漿應在-20℃以下溫度保存,直至輸注前方可解凍,解凍時應將血漿置于專用37℃血漿融化器直至血漿完全融化為液體。不能置于室溫下自然融化,也不能用自來水融化,因室溫融化或自來水融化速度緩慢,大量纖維蛋白易析出。更不能隨便加熱融化,以免血漿蛋白變性和凝血因子失活。融化后的新鮮冰凍血漿應盡快輸注,以免血漿蛋白變性和不穩定的凝血因子喪失活性;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時輸注的新鮮冰凍血漿,在10℃中不能>2小時,可在4℃儲血冰箱暫時保存,但不得超過24小時,更不可再冰凍保存。
臨床輸血對紅細胞和全血溫度控制
全血和紅細胞從輸血科4±2℃專用冰箱內冰箱取出后,應在30分鐘內開始輸注;當周圍溫度(室溫)超過25℃時,30分鐘后開始輸注時,應該放在貯血冰箱中,如無貯血冰箱可以將血液放置于溫度維持在2~6℃的血液運輸箱內,≤6℃可最大限度地抑制血液中的細菌生長,1個單位的紅細胞或全血放置于室溫中,則僅需30分鐘即可使其上升到10℃;≤2℃可能會導致紅細胞破壞。
不同溫度紅細胞保存質量實驗室研究
有學者應用全自動血液處理機洗滌低溫保存1年紅細胞的質量跟蹤,研究結果顯示,全自動血液處理機洗滌低溫保存1年后的紅細胞,紅細胞回收率、游離血紅蛋白濃度、體外溶血、殘余白細胞、殘余血小板及甘油殘余量均符合國家標準【sup】[2]【/sup】,無菌實驗均為陰性,洗滌后0、3、6、12、24、48和72小時的游離血紅蛋白濃度體外溶血符合國家標準。
有研究報評價血液冷鏈系統在高速公路運輸血液過程中的有效性。為檢測血液運輸冷鏈提供依據。結果顯示,該血液冷鏈系統下行高速公路運輸血液。不同血液制品中紅細胞均有損傷。溫度控制不是紅細胞損傷的原因。高速公路運輸中振動力和離散沖擊力的共同作用可能才是真正原因,發現K【sup】+【/sup】、Na【sup】+【/sup】、pH及K【sup】+【/sup】-Na【sup】+【/sup】-ATP酶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up】[3]【/sup】。
有學者對懸浮紅細胞保存前不同溫度過濾對保存期溶血情況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隨著懸浮紅細胞保存4℃延長,細胞內K【sup】+【/sup】降低Na【sup】+【/sup】升高,脆性增加易發生溶血。過濾組和對照組隨著保存時間延長血漿Na【sup】+【/sup】、pH逐漸降低,血漿K【sup】+【/sup】和血漿pH逐漸增加。由于K【sup】+【/sup】濃度主要與紅細胞的ATP水平和紅細胞膜K【sup】+【/sup】-Na【sup】+【/sup】-ATP酶活性有關,反映出紅細胞的衰老狀態,保存期過濾組的pH、K【sup】+【/sup】值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別(P<0.05)【sup】[4]【/sup】。
結 論
冷鏈管理可理解為血液從獻血者血管到患者血管全過程的溫度控制。血液中各種成分具有不同的體外保存條件和有效期,全血及血液成分在制備、儲存、運輸、輸血時臨床取血全過程每一環節,冷鏈系統連續不斷是保證血液質量至關重要的。研究顯示,全血和紅細胞必須貯存在4±2℃的冰箱內,以便在維持紅細胞活性的同時將血液中的細菌生長抑制到最小程度。
參考文獻
1 蘭竹,謝映明,陳永超.血液運輸過程中“冷鏈”的現狀分析及優化[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2006(3):225.
2 陸瑤,周晨,徐雪瑾,等.全自動血液處理機洗滌低溫保存1年紅細胞的質量跟蹤[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7,9(2):128.
3 彭明喜,湯曉嫻,張亞琴,等.高速公路運輸血液過程中冷鏈系統對紅細胞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23):4060.
4 傅雪梅,陳顏,習燕,等.懸浮紅細胞保存前不同溫度過濾對保存期溶血情況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5):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