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痹證是臨床常見的病證。臨床將其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重視和運用辨證施護的方法,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同時重視健康教育。對提高臨床療效,預防復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 痹證 分型 一般護理 辨證施護
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痹阻,引起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中醫辨證分為風寒濕痹(行痹、痛痹、著痹)、風濕熱痹(熱痹)。預后依據病程的長短、邪之深淺、正氣強弱有關;更與治療是否及時,護理是否得當密切相關;針對痹證的特點,采用辨證分型的施護方法,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增加治愈率,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一般護理
病情觀察: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及與氣侯變化的關系,以辨別患邪的偏盛,了解關節是否有強直畸形、其活動受限的程度。皮膚、汗出、體溫、舌脈及伴隨癥狀等變化。
生活起居護理:①保持病室清潔干燥,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避免陰暗潮濕。②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減少關節活動。可將痛肢墊起,采取舒適臥位,以減輕患者的疼痛,以睡硬板床為宜,不宜高枕,要經常變換臥位,保持關節功能位置,避免受壓。③病情穩定,疼痛減輕后,應鼓勵和協助患者進行肢體活動,從被動到主動,由少而多,由弱而強,循序漸進,以加強肢體功能鍛煉,恢復關節功能。④注意保暖,隨氣侯變化及時更換衣被,慎防外感。
飲食護理:飲食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忌生冷、肥甘厚膩之品。急性期兼有發熱時應以清淡為主,久病偏虛時可適當滋補。
服藥護理:①中藥煎劑宜溫服或熱服;如應用全蝎、蜈蚣等藥性峻猛、不良反應較大的蟲類藥物,可研末裝入膠囊內吞服。②應用生川、草烏、附子等有毒性的藥物時,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并須先煎30~60分鐘,再與其他藥物合煎或與甘草同煎,以緩解毒性。藥煎好后取汁加入白蜜分兩次溫服。服藥后加強巡視,觀察有無毒性反應,如發現患者唇舌發麻、頭暈心悸、脈遲、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癥狀時,為中毒表現,應立即停藥,并及時配合醫生進行搶救。③嚴格按醫囑給藥,祛風利濕藥或西藥抗風濕藥(如水楊酸制劑),應在飯后服用,并嚴密觀察各種藥物的不良反應,如有無皮疹、口腔潰瘍、消化道反應等,做好記錄。
情志護理:①病情纏綿,行動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不良情緒可加重疼痛的程度,應加強情志護理,關心、體貼、熱情、耐心幫助患者,設法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患者情緒穩定、心境良好、精神放松,、從而增加對疼痛的耐受力。②勸說家屬給予患者家庭溫暖及生活照顧,使其心情舒暢,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辨證施護
風寒濕痹:①宜食溫熱食物,忌食生冷。行痹者可多吃豆豉、蠶蛹、荊芥粥等以祛風除濕;痛痹者可多食羊肉、狗肉、烏頭粥等,并可多用姜椒等;著痹者可常服苡仁、扁豆、赤小豆、茯苓粥、車前飲等健脾祛濕之品。②寒濕痹痛者可每天飲一小杯藥酒,如五加皮酒、國公酒、木瓜酒、蛇酒等,以助溫經通絡。③可用食鹽500g,大蔥數段,炒熱后布包熨患處;或艾灸、隔姜灸;或拔火罐、熏洗、紅外線照射等。④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護套。
風濕熱痹:①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煎炒和煙酒等,鼓勵多飲水。宜多食蔬菜、瓜果和清涼飲品。如絲瓜、冬瓜、菱藕、香蕉、西瓜、綠豆湯等。②可用油松節、牛膝、黃芩水煎稍冷后外洗患處;或用活地龍10余條,加白糖適量搗爛,敷紅腫處。還可用柳枝30~60g煎服,以清熱除濕、消腫止痛。
健康指導
避免誘發本病的原因。如受寒、涉水冒雨、汗出當風等。需繼續服藥者,應告知特殊藥物的煎煮法,并注意用藥后反應,如有不適,及時診治。均衡飲食,肥胖者指導患者減輕體重,以減輕關節負荷。忌生冷飲食,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減少嘌呤類的食物。根據病情和體質,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小 結
痹證為一全身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的病證。正氣不足為發病的內在因素,而感受風、寒、濕、熱為引起本病的外因,其中尤以風寒濕三者雜至而致病者為多。在護理上應注意防寒、防潮、避免寒濕之邪侵襲人體;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重視和運用辨證施護的方法,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同時對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對提高臨床療效、預防復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