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中藥組方治療慢性咽炎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將200例慢性咽炎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用中藥組方治療,對照組采用綜合治療方案,分別觀察兩組的治療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為100%,其中痊愈率為95.0%,顯效為4.0%,有效率為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4.0%,其中痊愈率為50.0%,顯效為10.0%,有效率為34.0%,無效率為6.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中藥組方治療慢性咽炎療效顯著,提示高質量的護理是成功治療的保證。
關鍵詞 中藥組方 慢性咽炎 護理
慢性咽炎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癥,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癥的一部分,病程長,癥狀頑固,較難治愈,多見于成年人。中醫認為本病以虛癥居多,治療關鍵在于扶正固本。2009~2010年收治慢性咽炎患者100例,采用中藥組方進行治療和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實驗組男53例,女47例,年齡32~63歲,平均47歲。對照組男58例,女42例,年齡36~59歲。
治療方法:200例慢性咽炎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用中藥組方治療,方藥組成:生地15g,玄參12g,生甘草10g,黃芩10g,連翹15g,桔梗10g,牛蒡子10g,馬勃6g,僵蠶15g,麥冬12g,板蘭根15g,薄荷6g。水煎2次500ml,兌勻,早晚各服250ml,3劑為1個療程,用藥1~2療程。對照組采用綜合治療方案,分別觀察兩組的治療護理效果。
護 理
心理護理:該病患者常表現為焦慮、疼痛等,這些不良心情影響著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去理解和關心他們,耐心講解慢性咽炎的發生、治療和預后等情況,消除患者的焦慮心理,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休息與飲食:囑患者注意休息,保證睡眠質量,保持室內合適的溫度和濕度(溫度18~20℃,濕度40%~60%為宜)。經常開窗通風,或者可以在室內放一個空氣加濕器。如果沒有開窗的條件,趁中午休息時間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指導患者進食清淡飲食,忌食煙、酒、姜、椒、芥及一切辛辣之物。《顧氏醫案》:“煙為辛熱之魁,酒為濕熱之最。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熱物,極能傷陰。”故多食富含津液的食物和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食物,比如豬蹄、魚、牛奶、豆類、動物肝臟、瘦肉等。早晚用淡鹽水漱口,為咽部殺菌、清潔和濕潤,改善咽部的環境,預防細菌感染。
治療護理:①護理觀察要點:在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治療情況,如患者咽部微痛感、刺激感等臨床癥狀有無好轉,檢查咽部黏膜充血、肥厚、干燥或萎縮等表現是否減輕,咽部黏膜是否恢復正常。②護理觀察標準:癥狀、體征減輕為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為顯效;癥狀、體征消失為痊愈;癥狀、體征無改善為無效。
健康教育:做好健康宣教,鼓勵患者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堅持戶外活動,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以解除咽部瘀血和減輕炎癥。囑患者注意保暖防寒,預防感冒,戒除煙酒,減少咽部不良刺激。盡量避免粉塵刺激和接觸有害氣體,在有粉塵或刺激性氣體環境中工作者應戴口罩。加強營養,注意勞逸結合。
結 果
通過治療和護理觀察,實驗組總有效率為100%,其中痊愈率為95.0%,顯效率為4.0%,有效率為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4.0%,其中痊愈率為50.0%,顯效率為10.0%,有效率為34.0%,無效率為6.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討 論
慢性咽炎屬中醫“咽痛”、“慢喉痹”、“梅核氣”等范疇,是由于陰虛火旺,虛火上擾,致咽喉部津液失養所致,多采取生津滋陰,清熱降火的治療原則。
本組方中,生地甘寒,歸心肝腎經,有養陰生津,清熱涼血之功;麥冬味甘微苦寒,歸心肺胃經,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專治肺胃陰虛之癥;玄參味甘苦咸、微寒,入肺胃二經,有清熱解毒、滋陰潤喉功能;黃芩苦寒,歸肺、膽、脾、大腸經,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同生甘草配用,可瀉心肺之火;連翹苦微寒,入心肺小腸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薄荷寒涼,入肺肝經,有宣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之效;牛蒡子苦寒,入肺胃二經,有疏散風熱,清肺而利咽喉;馬勃辛平,入肺經,用于風熱郁肺咽疼、音啞;僵蠶味咸辛平,入肺肝胃經,能祛風化痰,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板蘭根苦寒,歸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抗病毒之妙用;甘草味甘辛平,能清熱解毒瀉火;桔梗味苦辛平,歸肺經,有宣肺利咽祛痰功用。綜觀本方,可使咽部津液得生,相火得降,咽痛得解,充血得消,臨床總有效率達100%。
本研究顯示,在適當的護理配合下,利用該中藥組方治療慢性咽炎療效明顯高于其他綜合治療方案,具有廉價、有效的特點,能節約有限的衛生資源,減輕社會和家庭經濟負擔,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燕燕,蔣臘梅.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4-125.
2 丁淑華,席淑新.五官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37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