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洗胃后,胃管內一次性注入藥用炭、甘露醇、碘解磷的臨床療效。方法:以目前標準采用洗胃機徹底洗胃,解磷定+鹽酸戊乙奎醚常規解救有機磷農藥中毒作為對照組,改良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洗胃完畢后,立即注入藥用炭30g、20%甘露醇250ml、碘解磷定注射液1g,并夾閉胃管保留4小時,4小時后改為留置胃腸減壓管12~24小時。比較兩組的搶救成功率、死亡率、并發癥的發生率、住院時間。結果:對照組治愈率82.5%。死亡率17.5%,平均治療時間8.3天,并發癥發生率34.5%。改良組治愈率94.6%,病死率5.4%,平均治療時間5.1天,并發癥的發生率10%。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愈率,治療平均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及死亡率方面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1)。結論: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洗胃后胃管內一次性注入藥用炭、甘露醇、碘解磷,能明顯的提高搶救的成功率,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有機磷中毒 洗胃 藥用炭 甘露醇 碘解磷定
2007~2009年在傳統方法基礎上,從胃管內注入藥用炭、甘露醇和碘解磷定,作為救治患者的又一搶救措施,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改良組168例,男48例,女120例,年齡15~81歲,平均36.8歲。對照組168例,男60例,女108例,年齡13~76歲,平均35.1歲,所有患者均有有機磷中毒的病史。見表1。
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改良方法救治的有機磷中毒患者168例作為改良組,將以往采用傳統方法救治的有機磷中毒患者隨機抽取168例分為對照組,對照組電動洗胃機徹底洗胃,解磷定+鹽酸戊乙奎醚常規解救有機磷農藥中毒,改良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洗胃完畢后,立即注入藥用炭30g、20%甘露醇250ml、碘解磷定注射液1g,并夾閉胃管保留4小時,4小時后改為留置胃腸減壓管12~24小時。比較兩組的搶救成功率、死亡率、并發癥的發生率、住院時間。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進行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和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對照組治愈率82.5%。死亡率17.5%,平均治療時間8.3天,并發癥發生率34.5%。改良組治愈率94.6%,病死率5.4%,平均治療時間5.1天,并發癥的發生率10%,血膽堿酯酶活性的變化,對照組有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愈率,治療平均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及死亡率及膽堿酯酶方面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2、3。
討 論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是內科常見急癥之一。有機磷農藥經口、皮膚或呼吸道侵入人體,抑制膽堿酯酶,致使組織中大量乙酰膽堿累積引起膽堿能危象。有機磷對機體還有非膽堿酯酶的抑制作用,如中樞麻醉、神經細胞突軸變性及對其他酶系的抑制作用,可致病情更加復雜并出現神經系統后遺癥。及時洗胃、導瀉、徹底清除毒物及快速阿托品化是AOPP救治的關鍵【sup】[1]【/sup】。
藥用炭為內部有許多小孔的細小顆粒,表面積大,具有廣譜的吸附特性,能吸附多種毒物。文獻提供每克藥用炭可吸附毒物100~1000mg,通常用5~10∶1的炭-藥比例【sup】[2]【/sup】,可在腸壁內吸附攝入的毒物形成藥用炭-毒物混合物,隨大便一起排出。
有機磷毒物可與膽堿酯酶牢固結合,形成難以分解的磷酰化膽堿酯酶,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膽堿的能力而產生中毒的臨床表現,表現為毒蕈堿樣、煙堿樣和中樞神經系統等多種急性膽堿能危象的癥狀。肟類化合物解毒劑如解毒劑碘解磷定進體內后,其帶正電核的季胺氮即與磷酰化膽堿酯酶的陰離子部位以靜電引力相結合,生成磷酰化膽堿酯酶和解磷定的復合物,后者再裂解為磷酰化解磷定,同時使膽堿酯酶游離出來恢復其活性,碘解磷定也能與體內游離的有機磷直接結合,成為無毒的磷酰化解磷定【sup】[3]【/sup】,由尿排出,這正是本文應用碘解磷定胃內注射治療的理論依據。
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在洗胃后,從胃管內注入藥用炭、甘露醇、碘解磷定,經過3年的臨床觀察,發現該方法明顯的提高了患者搶救成功率,患者的病情恢復時間縮短,從而使得住院時間縮短,有機磷中毒的相關并發癥也明顯的下降。該方法成本較低,方法簡單,隨著患者住院時間的縮短,使得住院費用相應的減少,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是一項值得推廣的搶救方法。參考文獻1 胡振春.早期足量氯磷定治療有機磷中毒97例臨床分析[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4):300-301.2 袁彬,沈洪.有機磷中毒胃腸道內毒物清除方法的應用現狀[J].中國急救醫學,2004,24(10):759-760.3 楊寶峰,蘇定峰.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1-73.
表1 患者分組的一般資料
注:經t檢驗,兩組各對應指標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注:經t檢驗,兩組各對應指標之間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
表3 兩組血膽堿酯酶活性的變化(U/L)
注:經t檢驗,兩組各對應指標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