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剖宮產率及指征的構成和原因,探討降低剖宮產率的對策。方法:對2010年1~12月剖宮產207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剖宮產率達58%,主要指征依次為:社會因素38%,瘢痕子宮31%,胎兒窘迫8.9%,巨大兒8%,臀位5.4%,產程停滯4.2%,雙胎2.7%,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1.3%。剖宮產指征以社會因素和瘢痕子宮為主,是剖宮產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結論:提高產科醫生技術水平,加強孕期及產時宣教及監護,合理掌握剖宮產指征,適當限制剖宮產率。
關鍵詞 剖宮產指征 社會因素 瘢痕子宮
剖宮產手術在解決難產和嚴重的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降低母兒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隨著現代麻醉技術和剖宮產手術技術的成熟和提高,我國的剖宮產率逐年增高,多數醫院報道在40%~60%,個別醫院達到了70%以上,這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sup】[1]【/sup】。本文分析了2010年2076例剖宮產指征的構成比,旨在保證母嬰安全的同時,為降低剖宮產率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12月2076例剖宮產病歷資料。本年度共有3566例產婦分娩,其中剖宮產2076例,在2076例剖宮產病例中,初產婦1442例,經產婦634例,孕周31~43+2周,年齡17~45歲。
方法:對剖宮產指征及相關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按手術前第一指征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常見指征的剖宮產率。
結 果
2076例剖宮產病例指征分析,見表1。
社會因素指無醫學指征母親要求的剖宮產,包括高齡孕婦,珍貴兒,羊水過多及過少,胎膜早破,臍繞頸,擇時分娩等。瘢痕子宮指曾行剖宮產手術,子宮肌瘤剔除術者。胎兒窘迫的依據是:①胎心小于120次/分或大于160次/分持續10分鐘;②胎動減少;③羊水糞染;④胎心監護異常。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包括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高癥等(我院為區級婦幼保健院,妊娠合并癥較少)。
討 論
社會因素是剖宮產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本組病例社會因素為指征者達800例(38%),居首位。近年,隨著生育觀念的改變,高齡孕婦增多,不孕者經治療懷孕,珍貴兒增多,此部分病例對胎兒安危更加關注,導致她們不愿冒自然分娩的風險而直接選擇剖宮產。此外,完善的產前檢查,使羊水偏少,臍繞頸,胎兒偏大等在產前即發現,雖然這些不是剖宮產指征,但孕婦為了胎兒安危而選擇直接剖宮產,醫生擔心醫療糾紛,亦不愿承擔風險。另外,孕婦及家屬不愿試產,怕疼,擔心產程異常而中轉剖宮產,兩頭受罪,怕影響身材,選擇黃道吉日,擇時辰手術等增多。這些均非剖宮產明確指征,完全可以通過宣教及醫生的正確引導,進行試產,開展導樂分娩,分娩鎮痛,也可以提高陰道試產成功率。
瘢痕子宮是剖宮產率快速上升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本組病例為644例(31%)。統計分析,因“一次剖宮產”而造成的瘢痕子宮占95%,也就是說近31%的剖宮產是第二次剖宮產,其中第三次剖宮產統計共22例,未來將更多。兩次剖宮產手術因為黏連,手術困難,產婦近遠期并發癥如周圍臟器損傷,產后出血,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增多。國外學者報道,一次剖宮產后的陰道分娩成功率在75%左右【sup】[2]【/sup】。醫生應摒棄“一次剖宮產,終身剖宮產”的理念,在病例選擇合適的前提下,給予充分試產的機會。另外,嚴格控制第一次剖宮產率,也可以降低因“瘢痕子宮”而導致的剖宮產,間接降低剖宮產率。
胎兒窘迫與剖宮產:本組病例186例(8.9%),實際最終新生兒窒息共62例(3%)。本組一部分病例僅是因為胎心監護的異常,家屬及醫生均不愿冒風險,而選擇了直接剖宮產,一部分病例僅是因為羊水輕度污染而選擇了剖宮產。目前,胎兒監護的假陽性問題依然存在,胎兒窘迫的診斷要綜合考慮,力求做到既不延誤病情,又不盲目增加手術率,這樣,以胎兒窘迫為指征的剖宮產率會有所下降。
巨大兒與剖宮產:本組病例以“巨大兒“為第一指征行剖宮產占8%,最終實際統計巨大兒411例(19.8%)。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不合理,孕期體重增長過快,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增多,巨大兒近年呈上升趨勢。來自WHO的調查發現,孕期體重增長11.5~16kg,胎兒出生體重在3100~3600g時,母兒并發癥最低【sup】[3]【/sup】。因此,加強產前檢查,合理膳食,適當營養,加強運動,及早發現并治療妊娠期糖尿病,可減少巨大兒的發生,降低剖宮產率。
綜上所述,剖宮產率的快速升高,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而是一個涉及社會、心理、文化的綜合問題。應在保證母嬰安全的前提下,正確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保護婦女的身心健康。為此,首先應加強產前教育,開辦孕婦學校,宣傳正確科學的分娩方式;其次,加強與孕婦的溝通,得到他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提高產科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加強產時監護,提高助產水平,提高分娩的安全性。尤其是產時的全面支持,分娩鎮痛,使分娩真正成為幸福安全的過程。
表1 2076例剖宮產病例指征分析
參考文獻
1 張為遠.中國剖宮產現狀與思考[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3:161-163.
2 董曉霞,林曉華,王佐.5年剖宮產指征變化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4:247-249.
3 允鋒,鄭淑敏,李愛陽,趙秀花.剖宮產2391例指征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7:53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