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了解艾滋病機會性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感染部位、臨床特征,為制定科學診療方案提供依據。方法:2004~2010年收治接受治療的艾滋病患者20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綜合性分析。結果:艾滋病患者機會性感染多為幾種病原生物重疊感染,以真菌、原蟲、病毒混合感染為常見;機會性感染常發生于口咽部、呼吸道、消化道。結論:加強營養,注意休息,提高機體免疫力,早期抗病毒治療可有效預防機會性感染的發生;及時、正規的藥物干預,能夠延長生命時間與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艾滋病(AIDS) 機會性感染 重疊感染 構成比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種以獲得性免疫缺陷為主的慢發性致死性疾病【sup】[1]【/sup】。近年在診治AIDS過程中,發現機會性感染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004~2010年收治接受治療艾滋病患者20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綜合性分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4~2010年收治診治AIDS病例200例,均經疾病控制中心(CDC)確診,病例收集者為該院的主治醫師。
診斷標準:依據2005年衛生部《艾滋病診療指南》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經初篩實驗酶聯免疫試驗(ELISA)檢測HIV-1Ab陽性,又經確認試驗免疫印跡(WB)檢測HIV-1Ab陽性后確診【sup】[2]【/sup】。機會性感染病原體全部根據臨床表現及通過病原學實驗檢測進行診斷。
研究方法:將數據資料輸了Microsoft Excel建立數據庫,利用SSPS15.0軟件進行綜合性分析。
結 果
感染率:200例AIDS患者中發生機會性感染者187例(93.5%),且廣泛存在多種病原生物重疊感染,其中以真菌、原蟲、病毒混合感染最為常見,發生兩種以上病原生物感染的為147例(73.5%)。以單種病原生物感染進行統計,原蟲感染率分別為卡氏肺孢子原蟲感染90例(45.0%);弓形蟲感染28例(14.0%);隱孢子蟲感染48例(24.0%)。細菌感染率分別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24例(12.0%);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6例(3.0%);沙門菌屬感染感染3例(1.5%);綠膿桿菌感染2例(1.0%);大腸桿菌感染10例(5.0%);淋球菌感染6例(3.0%)。真菌感染率分別為白色念珠菌感染70例(35.0%);新生隱球菌感染16例(8.0%);霉菌感染3例(1.5%);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5例(2.5%);組織胞漿菌感染1例(0.5%)。病毒感染率分別為巨細胞病毒(CMV)感染6例(3.0%);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26例(13.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30例(15.0%);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4例(2.0%);單純皰疹病毒(HSV)感染6例(3.0%);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8例(4.0%)。
感染部位:AIDS患者機會性感染發生部位可見于口咽部、呼吸道、消化道、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皮膚、淋巴結、骨與關節等部位;以口咽部最為常見,發生口咽部的機會感染為127例(63.5%),其次為呼吸道40例(20.0%)、消化道15例(7.5%)、神經系統4例(2.0%)泌尿系統6例(3.0%)、皮膚3例(1.5%)、淋巴結3例(1.5%)、骨與關節2例(1.0%)。見表1。
表1 200例AIDS患者發生機會性感染的部位分布情況
臨床療效:經相應治療,200例發生機會感染的AIDS患者179例繼發機會性感染治愈出院,16例自行出院,5例死亡。
討 論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艾滋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主要經性接觸、血液傳播、母嬰垂直等方式傳播,能造成大量CD4+T淋巴細胞破壞,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發生機會性感染或腫瘤,最終導致患者死亡【sup】[3]【/sup】。
近年在診治AIDS過程中,發現機會性感染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機會性感染是AIDS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機會性感染多為幾種病原生物重疊感染,以真菌、原蟲、病毒混合感染為常見;感染發生部位常見于口咽部、呼吸道、消化道、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皮膚、淋巴結、骨與關節等部位,以口咽部最為常見,其次為呼吸道、消化道。艾滋病患者發生的機會性感染是可以預防的,也是可以有效治療的。首先加強營養,注意休息,提高和恢復機體和免疫力。其次早期抗病毒治療:應用疊氮胸苷、雙脫氧胞苷、雙脫氧肌苷、雙脫氧胸苷、蘇拉明、三氮唑核苷等抗病毒藥物,降低病毒含量,減少CD4+T淋巴細胞的破壞,有利于建立維持正常的免疫系統組成與功能。再次進行多向免疫調節:使用免疫調節劑,α-干擾素、IL-2、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甘草、黃芪、胸腺肽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最后早期、及時、合理使用抗生素,將病原生物早期清除,能有效避免嚴重機會性感染的發生。
臨床工作者要了解機會性感染的危害性與深重性,增加對機會性感染的警惕性與敏感性,擺正對機會性感染的正視性與重視性,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機會性感染,針對不同病原體及時、正規治療,合理使用藥物,提高AIDS患者免疫力,能夠達到延長AIDS患者生命時間與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盧水華.艾滋病常見肺部機會感染的防治[J].醫藥導報,2010,29(4):446-449.
2 郭兆誠.艾滋病實驗診斷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08,3(13):196-198.
3 朱秋映,劉偉,陳杰,等.1989年~2006年廣西艾滋病流行情況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08,14(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