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10年10月進行鄒城市農村中、小學生的慢性病防治知識及需求、生活行為等方面內容的調查干預,現將調查及干預情況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從鄒城市5個鄉鎮的農村中小學校中隨機抽取5所學校,隨機整群抽取5、6、7、8年級各1個班,再從中隨機抽取550名學生,由鄒城市疾控中心和鎮街衛生院的防疫醫生作為調查員,按調查問卷要求詢問調查對象,逐項填寫表格內容。
方法:問卷調查內容為個人一般情況、慢性病的基本知識、態度及行為等內容。問卷涉及的問題共21項,分為認知項5題,知識項8題,態度項3題,行為項5題。認知項了解學生對慢性病防治簡單知識的知曉情況,分別涉及慢性病的病種、是否傳染、能否治愈、病因以及預防等。知識項題目主要了解學生對慢性病防治知識的認知深度,每項回答正確得1分,滿分為14分,前6題為判斷題和后2題為多選題,多選題全選對得滿分,少選1項或錯選1項扣1分。題目分別涉及健康生活方式中每人每天食鹽、吃油、飲水、活動量,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預防、治療高血壓的方法和合理膳食的食物種類等。態度項題目反應學生對接受慢性病防治知識的態度,調查學生對健康行為生活方式的認同和接受程度。題目分別涉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導致慢性病的認同以及接受慢性病防治知識的態度。行為項題目反應學生對健康行為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和對改掉個人不良生活方式的意愿。包括少吃鹽,少吃油,多運動,多喝水和對自身健康行為生活方式的認識,調查學生有無其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以及是否有改正的意愿。
統計方法:應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據庫,分析統計不同年齡、性別的慢性病知識認知率、態度及行為改正意愿率,統計結果進行Z檢驗。
結 果
一般情況:在550名學生中,前后共完成有效調查問卷539人。在539名學生中,包含小學330人,中學209人;男300人,女239人,男女比例為1:0.80;其中,5年級216人,6年級114人,7年級112人,8年級97人。年齡9~15歲,平均年齡12.51歲。
干預前、后各項內容得分統計分析:干預后4個年級學生慢性病基本知識認知率89.94%(2424/2695×100%),比干預前44.97%(1212/2695×100%)明顯提高,二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Z值46.9,P<0.01)。干預后不同文化程度中小學生慢性病知識認知正確率均有明顯提高,見表1。
干預后不同文化程度中小學生慢性病知識認同率和接受意愿均有明顯提高,見表2。
干預后不同文化程度中小學生預防慢性病行為依從性及不良習慣分析:干預前,4個班級對4種生活習慣的要求認為自己能堅持做到的有607題,不能做到1355題,無所謂145題,不知道49題。干預后,認為自己能堅持做到的有1362題,不能做到663題,無所謂99題,不知道32題。認為自己能堅持做到者干預前、后分別為28.15%和63.17%,干預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Z值=36.16,P值<0.01)。見表3。
討 論
對慢性病的認知方面:此次調查表明,學生中慢性病知識缺乏的主要方面是對健康生活方式中每人每天食鹽、吃油、飲水、活動量的具體數值,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預防治療高血壓的方法和合理膳食的食物種類等了解較少,指導可在慢性病認知的深度方面加強教育。
對慢性病知識的態度方面:干預后不同文化程度中小學生慢性病知識認同率和接受意愿均有明顯提高。對接受慢性病教育的態度,對于認為是否應該開展預防慢性病的健康教育的態度等,干預后各個年級都有較大提高。
對不良生活方式行為的看法:通過提高學生的慢性病知識,對下一步的具體干預起到了深化和強化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的情操,養成好的自律性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文通過分析539名中小學生對慢性病的認知率、態度、行為等有關因素干預前后的變化,說明了提高全民慢性病防治知識的重要性,只有改變不健康行為生活方式,才能改善和提高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達到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于玲莉.2008年山東省部分城鄉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識水平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1,18(2):116-118.
表1 干預前、后不同文化程度中小學生慢性病知識正確率比較
表2 干預前、后不同文化程度中小學生對慢性病知識認同度和接受意愿比較
表3 學生對自身其他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剖析
注:不良飲食習慣包括不按時吃飯、不吃早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