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觀察中醫綜合治療(中藥內服,外敷,周林頻譜儀理療)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筆者臨床應用自擬“痛經方”湯劑煎服加外敷,加以理療對痛經病例進行觀察。結果:對治療組50例痛經患者,經中醫綜合治療后治愈30例,占60%;好轉15例,占30%;無效5例,占10%;總有效率占90%。結論:中醫綜合治療(中藥內服,外敷,周林頻譜儀)痛經能增強其療效。
關鍵詞 痛經 中藥內服 外敷 周林頻譜儀理療 細粉
目前婦科病中痛經患者較為多見,筆者通過臨床應用自擬“痛經方”湯劑煎服加外敷,周林頻譜儀理療對痛經患者進行中醫綜合治療取得明顯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入院100例病例,均為門診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中,年齡20~40歲者30例,年齡41~55歲者20例,平均年齡為36歲;病程1~7天,平均4天。對照組50例中,年齡25~35歲者34例,36~55歲者16例,平均年齡37歲;病程2~8天,平均5天。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及《婦產科學》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符合氣滯血瘀型。
排除診斷:①盆腔腫瘤;②卵巢囊腫蒂扭轉;③妊娠腹痛。
治療及觀察方法。治療組口服自擬“痛經方”湯劑:桃仁12g,紅花8g,當歸15g,生地12g,杭白芍15g,川芎12g,延胡索10g,枳殼8g,仙茅15g,仙靈脾15g,共10味中藥組成,加水1500ml,煎至500ml,藥渣再加清水約1000ml,煎藥至300ml左右,兩煎混合,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外用:川烏10g,白芥子25g,川芎12g,草烏10g,麝香2g。配制時,中藥用200目細篩粉碎至細粉,加入醋約20ml攪拌均勻,平攤于5cm×5cm蓋布上,敷藥于痛處,周林頻譜儀強檔預熱5分鐘后,距痛處皮膚約2cm處照射10分鐘。對照組單純口服止痛片。均5天為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臨床癥狀消失;②好轉:臨床癥狀減輕;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劇。
結 果
結果示,1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50例痛經患者中,治愈60% ;好轉30%;無效10%;總有效率占90%。兩組比較,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討 論
痛經在中醫婦科中是指婦女在經期或經期前后小腹及腰骶部疼痛難忍,甚至出現虛脫癥狀,隨月經周期而發作,造成精神緊張,嚴重影響工作或學習。其病位在胞宮胞脈,病機為氣滯血瘀,壅阻胞宮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活血化瘀;生地養血活血;延胡索、杭白芍緩急止痛;仙茅、仙靈脾補腎壯陽;枳殼行氣活血。外用川烏、草烏、白芥子行氣散結止痛,川芎行氣活血,麝香引藥歸經,周林頻譜儀理療,諸法合用更增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參考文獻
1 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中醫婦科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