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成人小腸套疊診斷與治療的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23例成人小腸套疊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病因、病變部位、診斷與治療的方法。結果:術前行鋇灌腸、B超及CT等檢查,確診腸套疊11例。1例鋇灌腸復位,22例接受手術治療。23例均康復出院,無手術并發(fā)癥,無復發(fā)病例。結論:成人小腸套疊發(fā)病率較低,容易誤診,醫(yī)生要多總結經驗,做些必須要的檢查,以防漏診,同時根據腸套疊的病因、類型和部位,積極采取手術治療,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 腸套疊 成人 手術治療
成人腸套疊較少見,一般無典型臨床癥狀,以小腸套疊為主,約占全部腸套疊的5%~16%【sup】[1]【/sup】。為探討成人小腸套疊診斷與治療的方法,199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成人小腸套疊患者23例,對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99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成人小腸套疊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齡15~67歲,平均年齡49.5歲;病程2小時~3年。23例中僅有3例(其中含1例15歲患者經鋇灌腸復位,而未行手術)為特發(fā)性(13.1%),繼發(fā)性20例(86.9%)。病理診斷:良性病變15例(65.2%),其中腺瘤1例,腹腔結核1例,脂肪瘤1例,術后腸粘連1例,平滑肌瘤2例,Meckel憩室4例,息肉5例;2例無發(fā)病原因(特發(fā)性)。惡性腫瘤5例,其中平滑肌肉瘤及腺癌各2例,惡性淋巴瘤1例。
臨床表現(xiàn)本組病例中,全部均有腹痛,常為陣發(fā)性腹部絞痛,惡心、嘔吐20例,停止排便排氣15例,有血便(含隱血)12例,捫及腹部包塊8例,腹膜炎5例,有腹部手術史1例。
術前檢查:所有患者均進行腹部平片檢查,提示不完全或完全性腸梗阻21例。鋇灌腸檢查4例,其中1例確診末端回腸型套疊;消化道鋇餐或碘油造影6例,其中2例提示小腸套疊。腹部B超檢查12例,其中6例呈同心圓征、假腎征或靶環(huán)征,提示小腸套疊。3例行腹部CT掃描,2例表現(xiàn)為靶征、彗星尾征或腎形腫塊,均提示小腸套疊。術前確診腸套疊11例(47.8%)。
手術方式全組除1例15歲患者經鋇灌腸后復位未行手術,余22例均實施手術治療;全部患者病變部位均在小腸。行小腸部分切除吻合15例,Meckel憩室切除4例,粘連松解套疊復位術1例,單純套疊復位術2例。
結 果
23例均康復出院,無手術并發(fā)癥,無復發(fā)病例。
討 論
為探討成人小腸套疊診斷與治療的方法,對成人小腸套疊患者23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并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絕大數(shù)腸套疊是近端腸管向遠端腸管內套入,逆性套疊較罕見,不及總例數(shù)的10%。腸套疊多見于兒童,占腸套疊病例90%~95%;成人腸套疊少見,且以慢性、繼發(fā)性多見,70%~90%合并有原發(fā)病變【sup】[2,3]【/sup】,而在小兒80%以上是找不到原因的特發(fā)性腸套疊。成人腸套疊按病因可分為腫瘤性、術后引起、其他腸道原因和特發(fā)性等四種。本組中20例(86.9%)繼發(fā)于腸道器質性病變,最多為腫瘤15例(含息肉5例),約65.2%,其中惡性腫瘤5例(21.7%),其次為Meckel憩室4例,腹腔結核1例,術后腸粘連1例,特發(fā)性3例(13.1%)。成人腸套疊的主要臨床特征為急性或反復發(fā)作性腸絞痛,伴惡心嘔吐,漸轉為不完全性以至完全性腸梗阻,可有便血,腹痛或可觸及包塊或“氣塊”,包塊時大時小,時隱時現(xiàn)。本組23例均有腸絞痛(100%),血便(含隱血)12例(52.2%),腹部包塊8例(34.8%)。但總的來說,成人腸套疊臨床不如嬰幼兒典型,如不注意,甚易誤診。一般認為該病無典型臨床癥狀,難以術前確診,文獻報道術前確診率多在15.0%~40.0%【sup】[4,5]【/sup】,而有些報道誤診率更高,張峰林等報道的成人腸套疊29例術前全部誤診,誤診率高達100%;本組術前確診11例(47.8%),誤診率52.2%。
誤診原因分析,根據本組資料認為誤診的因素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患者癥狀不典型,起病以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癥為主,采取對癥減壓治療后暫時緩解,而被忽視而誤診。②既往腹部手術史的患者,醫(yī)生考慮為腸粘連,而且癥狀也相似,沒有進一步檢查,而誤診為黏連性腸梗阻。③根據腹部包塊,常會考慮到腫瘤的原因,在排除腫瘤因素外,由于患者陣發(fā)性腹痛腹部包塊而增大,且包塊部位不固定,常常誤診為腸痙攣。④誤入一個癥狀或檢查的歧途,而進行相關的檢查,忽略了對腸套疊的檢查手段【sup】[6,7]【/sup】,本組1例出現(xiàn)大量便血,血液鮮紅,無典型果醬樣便,誤診為下消化道出血行手術。1例術前結腸鏡診斷為回盲部腫瘤,臨床醫(yī)師僅滿足于腫瘤性腸梗阻的診斷,未對梗阻的原因作進一步分析。
總之,成人小腸套疊發(fā)病率較低,容易誤診,醫(yī)生要多總結經驗,做些必須要的檢查,以防漏診,同時根據腸套疊的病因、類型和部位,積極采取手術治療,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Begos DG,Sandor A,Modlin IM,et al.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dult intussuception[J].Am J Surg,1997,173(2):88-94.
2 岑延增,羅云生.成人腸套疊52例診斷探討[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5,21(2):170-171.
3 馮廣革,周任,韋家聲,等.成人腸套疊誤診分析(附17例報告)[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2,4(3):271-172.
4 Weilboecher D,Bolin D.Intussuception in adults[J].Am J Surg,1971,121(4):531-537.
5 張峰林,王輝.成人腸套疊29例臨床誤診分析[J].腹部外科,2006,19(2):126-127.
6 向乾容.剖宮產術時子宮肌瘤剔除術58例分析.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2):206-207.
7 Hernandez J A,Swischuk L E,Angel C A.Validity of plain films in intussusception[J].EmergRadiol,2004,10(6):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