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維(3D)表面遮蓋顯示在骨關節創傷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86例外傷性骨關節創傷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軸位CT掃描后行MPR和3D成像,并與DR平片對照分析。結果:本組三維成像對骨關節創傷顯示骨折98處,脫位6處,準確顯示了骨表面及骨內部的骨折線走向、骨折斷端的移位及關節腔內部情況和骨折線周圍軟組織結構。而DR平片顯示骨折86處,漏診12處。結論:螺旋CT的MPR及SSD重建有助于骨關節碎片的立體定位和關節脫位分型,是診斷復雜骨折的有效工具,對顯示不規則骨或扁骨的細微骨折更具優勢。
關鍵詞 骨關節創傷 三維重建 骨折 體層攝影術 DR
骨關節創傷CT檢查在骨外傷中的應用日趨普遍,螺旋CT掃描并三維重建獲得高質量的MPR和SSD圖像,實現了在三維空間對病變的全面觀察。MPR對病變及周圍結構可全面觀察,對細微骨折和隱蔽部位骨折及復雜解剖部位骨折顯示良好【sup】[1]【/sup】。我科應用16排螺旋CT檢查診斷骨關節創傷86例,旨在評價螺旋CT三維重建骨關節創傷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2月~2011年2月骨折病例86例,男55例,女31例;年齡12~70歲,平均36.6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56例,意外摔傷23例,墜落傷7例。其中踝關節骨折20例,脛骨平臺骨折17例,股骨頸骨折15例,肱骨頸和肱骨頭骨折9例,髖關節骨折6例,脊椎骨折5例,頜面部復合骨折5例,足跗骨骨折4例,肩胛骨折3例,骶骨骨折2例,脫位6例。
影像學方法:將86例根據部位不同行DR平片,之后再采用東芝16排CT掃描。掃描電壓120KV,電流150~260mA。根據部位不同,采用1~3mm層寬掃描,2mm×1mm~2mm×2.5mm準直寬度,1~2mm的重建增量和高分辨率骨算法的掃描方案進行MPR、MPR-thick、SSD重建。MPR采用冠狀位和矢狀位,SSD在冠狀位和矢狀位的基礎上分別在X軸及Z軸任意旋轉重建圖像,從不同方位觀察骨折線走向、關節脫位及骨碎片移位。診斷醫師在旋轉觀察過程中,選擇空間結構清晰的圖像發送到觀圖窗,以便進一步觀察和選擇攝片。骨折、脫位判定以CT三維圖像作為參考標準。
結 果
本組86例中,發現骨折98處,脫位6處。而DR平片顯示骨折86處,準確率87.8%;漏診12處,漏診率12.2%。其中踝關節骨折3處,脛骨平臺骨折3處,脊椎骨折2處,髖關節骨折2處,骶骨骨折1處和足跗骨骨折1處DR檢查均未顯示。雖然DR圖像清晰度和對比度顯著高于普通X線片,可做圖像后處理,能發現一些隱匿性骨折,但本組病例以不規則骨和扁骨多見,DR平片即使清晰度和對比度都高,但仍有一定局限性。CT三維圖像能確切顯示骨折分離、錯位和碎骨片移位情況(見圖1);SSD和MPR能發現隱匿性骨折及清晰觀察骨折斷端移位程度、范圍、數目等,在DR平片漏診12處骨折中起了關鍵作用(見圖2);SSD圖像能多軸位立體顯示骨折線的走行、長短、骨折分離、碎骨片位置、大小、數目及觀察椎體骨折(見圖3);MPR圖像消除了遮蓋和重疊,可確切顯示骨折線和骨折移位情況(見圖4),尤其是多平面重組的系列圖像顯示更清晰逼真。因此,三維圖像的重建對顯示不規則骨、扁骨的細微骨折更具優勢,是首選的檢查方法。
圖1
圖2
髖關節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幾何體,DR檢查需多個體位投照來顯示這些結構,但由于髖部體厚及股骨頭、股骨頸、腸腔氣體、骶骨影等干擾,常影響關節結構的辨認;同時因髖關節損傷常為復合傷,損傷較重,限制了這些特殊體位的應用,所以患者因關節區重疊等而導致部分骨折遺漏;此外平片對骨折范圍及骨片移位情況觀察較困難。而螺旋CT檢查克服了這些缺點,彌補了普通平片的不足,可通過后處理技術獲得立體多層面骨關節結構,多方位觀察骨折線的走向、長度、范圍及骨折端錯位以及碎骨片的大小、數目等情況,并能發現DR平片不能發現的病變。因此,CT對評價髖關節損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若與DR檢查結合,可獲得更全面的診斷信息。
肩胛骨骨折為臨床相對少見的復雜骨折,但由于肩部解剖關系復雜,平片結構的重疊及疼痛對攝片體位的限制等原因,常造成X線平片漏診【sup】[2]【/sup】。而螺旋CT三維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圖像,能多方位和多角度觀察,彌補了X線的不足,有助于肩胛骨骨折的診斷及治療。在脊柱損傷時,常規X線攝片可顯示椎體形態改變和后弧線有無后移、旋轉或消失等,但顯示椎體爆裂性碎骨片常有一定難度,因此當平片顯示椎體壓縮性骨折時,應及時行CT檢查,進行容積數據采集后作MPR、SSD圖像后處理,觀察胸腰椎骨折線部位、走向及骨折片分布等情況。本組分析顯示,CT檢查能確診外傷性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椎管內高密度血腫、脊髓或神經根受壓等征象,且在發現椎體內骨折線、附件骨折、小關節脫位、骨折片突入椎管、椎管狹窄等征象方面明顯優于X線平片。但對于脊髓損傷和周圍軟組織顯示,仍以核磁共振(MRI)為最佳;另外脊椎損傷、骨折片對脊髓的壓迫、四肢大關節外傷合并附屬結構損傷,應結合MRI【sup】[3]【/sup】。
X線平片是診斷脛骨平臺骨折的首選方法,但X線平片的影像互相重疊,不能直觀反映關節內骨折情況。脛骨平臺細微骨折多為斜行,正側位平片難以顯示,且對脛骨平臺骨折的粉碎性、塌陷程度和劈裂距離的測量不夠準確。MPR是任意層面的冠狀、矢狀、橫軸位和斜面二維圖像的后處理方法,可任意角度旋轉,從而對骨折的各個角度做出明確診斷(見圖5)。另外重建圖像除了明確平臺骨折的位置及骨折線走向外,還顯示主要骨折塊的體積、形狀、移位方向和塌陷程度等(見圖6),彌補了平片的不足。足踝部由多塊骨骼組成,但DR片為平面圖像,對于足踝部骨折進行全面診斷很困難;而螺旋CT三維重建分型簡單直觀,能避免影像的重疊,可全面準確顯示病變情況,為術前準備提供重要依據【sup】[4]【/sup】。
說明:圖1:右側跟骨SSD像立體顯示粉碎性骨折的移位情況,DR未顯示。圖2:顯示右側髖臼粉碎性骨折,DR未顯示部分骨折位置,CT軸面、MPR和SSD像后面觀顯示。圖3:SSD立體顯示椎體表面骨折。圖4:MIP脊椎顯示碎骨塊、骨折線和骨折移位情況。圖5:3D-SSD觀察外側平臺骨折線及塌陷。圖6:祛除股骨下端俯視位圖像,顯示脛骨平臺塌陷范圍。
綜上所述,螺旋CT的容積掃描后處理,可任意做多平面、多角度的MPR和MIP,易于顯示隱匿性骨折和脫位,尤其適用于常規攝片對骨折顯示有一定困難的復雜部位。同時螺旋CT對顯示不規則骨或扁骨的細微骨折更具優勢,故螺旋CT可直接作為首選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孫新海,馬奎元.螺旋CT三維成像及多平面重組在骨折中的診斷價值.醫學影像學雜志,2201,11:362.
2 葉文青,陳忠,練旭輝,等.螺旋CT重建技術在骨關節外傷中的聯合應用[J].放射學實踐,2004,19(6):415-428.
3 丁建林,易旦冰,陳小亮,等.64層螺旋CT多向調整多平面重建在診斷隱匿性骨折中的價值.實用放射學雜志,2009,25(2):239.
4 宋柏杉,趙正旭,唐堅強,等.螺旋CT三維重建在復雜骨關節損傷的診斷價值[J].中華矯形外科雜志,2002,10(12):1183.
圖3
圖4
圖5
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