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口炎是由Ⅰ型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損,多見于1~3歲嬰幼兒,起病時體溫可達38~40℃,1~2天后皰疹破潰形成潰瘍,由于疼痛較劇,患兒可表現拒食、流涎、煩躁【sup】[1]【/sup】。重者可因進食少而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目前西醫沒有特效藥物,只是采取多采用中西醫結合一般治療。2009年以來,筆者采用賽金化毒散治療患兒30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急性皰疹性口炎患者56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6個月~3歲,平均1.5歲。對照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齡7個月~3歲,平均1.6歲,病程均不超過10天。方法:按照口腔護理操作方法,觀察組采用賽金化毒散干灑于口腔患處,每日2~3次;對照組則用西瓜霜噴劑噴口腔患處,每日2~3次,以上兩組均常規用熱毒寧、維生素C、維生素B【sub】6【/sub】等藥物治療。然后觀察兩組的護理效果,觀察時間均為5天。
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用藥后2天內恢復正常進食,局部及全身癥狀消除者;②有效:用藥后3天內恢復正常進食,局部及全身癥狀消除者;③無效:用藥后4~5天內仍未恢復正常進食,局部及全身癥狀仍未消除者。
結 果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討 論
皰疹性口炎為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常見于1~3歲小兒,發病無明顯季節差異,多和全身性因素有關,如免疫力低下、營養失衡等。中醫學認為,該病是由于外感風熱、內火熾熱、脾胃積熱、心火上炎;心脾積熱、陰液虧損所致【sup】[2]【/sup】。賽金化毒散為深土黃色的粉末,味苦,可內服也可局部外用。它含乳香、黃連、沒藥、甘草、川貝母、赤芍、雄黃、冰片、天花粉、人工牛黃、大黃、珍珠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作用。主要用于小兒毒火內熱、口瘡、咽炎、咳嗽、便秘等。藥理研究表明,乳香、沒藥、大黃、珍珠具有活血消腫之功效;黃連、人工牛黃、大黃、珍珠、川貝母、雄黃均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天花粉、赤芍、甘草具有抗病毒,免疫調節的作用。臨床驗證,除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外,本藥無特殊禁忌。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33.
2 金俊.中西醫結合治療皰疹性口炎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0,32(1):57.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