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利用DR較大的寬容度和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在不影響影像質量的前提下,優化曝光參數,合理降低患者受照射劑量,減少輻射危害。方法:選取胸部后前位、腹部前后位、頸椎側位、膝關節前后位各80例患者,一半用電離室方法進行攝影,另一半減低MAS值用MA×S方法進行攝影,調節圖像得到相同或比較一致的圖像。結果:兩組攝影對比組的平均MAS值有大幅減少,而兩組圖像的平均密度值和WC/WW值差別不大。結論:找出或利用最小的適宜曝光量,取得符合診斷要求的DR片,減少對患者的輻射劑量。
關鍵詞 適宜曝光量 密度 DR影像質量
計算機X線攝影通過后處理功能,攝片過程中,DR曝光條件寬容度增大,必須遵循最低的輻射劑量,最高的影像質量,符合醫學影像檢查的正當化,為臨床提供可信賴的醫學影像信息。本研究旨在保證圖像質量及診斷要求的基礎上,對曝光參數進行優化設置,求得用較低的曝光條件進行攝影,以減少輻射對患者的危害。
資料與方法
選取胸部后前位(PA)、腹部前后位(AP)、頸椎側位(LAT)、膝關節前后位(AP)各80例,男女不限,年齡18~57歲,選取的目標部位體厚差異在±1cm內,分別用KODAK胸部DR、HOLOGIC多功能DR和SIEMENS雙板DR機進行攝影,其中40例用電離室(自動補償系統,AEC)攝影記錄其MAS值,另外40例從大量的實際工作中選取相同的KV值較低的MAS值,用MA×S的方法進行攝影,利用DR所具有的窗寬窗位(WC、WW)等后處理工具調節出符合臨床要求的圖像,比較兩種曝光條件的各種特性曲線的相似性或同一性。
所有數據采用SPSS11.O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數據各自獨立采用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
結 果
在80例患者中,把圖像質量相對比較一致的MAS值記錄下來,由表1可明顯地看到MA×S組的值比AEC組的值要低許多。見表1。
把兩組的圖像用相同的打印參數AGFA干式打印機打印成膠片,在胸部的第四肋骨中段,腹部的第五腰椎,頸椎的第四椎體,膝關節的髕骨等處,測定其密度值。平均密度值,見表2。
根據圖像的操作性特性曲線(ROC),利用DR機中具備的直方圖,計算兩組攝影的WC、WW的比率,見表3。
討 論
計算機X線攝影通過后處理功能,攝片過程中,必須遵循最低的輻射劑量,最高的影像質量。從結果值的3表中可以看出,兩組的平均密度值與ROC直線部的WC/WW值(平均斜率)差異不明顯,但MAS值的差異就比較大,說明DR的寬容度比較大,對降低攝影的曝光劑量是有空間的,這主要是由于數字化攝影中后處理功能比較強大的原因。在實驗中發現雖然WC/WW的平均比率無明顯差異,但兩組圖像的中心值有較明顯的差異,MA×S組的ROC明顯右移,中心值明顯偏小,意味著降低劑量。雖然檢測點經調節其密度值無明顯差異,但MA×S組的低密度處的值略有擴大,灰階層次減少,說明灰霧度、信噪比(SNR)有增加,圖像質量相對有輕微的改變,但由于DR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可以使特性曲線的趾部和肩部達到一定的傾斜率,而減少趾、肩部的水平段,灰分段可以得到充分的顯示,提高分辨率,有助于獲得更多的影像信息【sup】[1]【/sup】。但覺得對臨床的影像診斷和應用中是沒有差別或影響的。
在DR機預設條件欄中,可以設定相對比較低的曝光劑量,再根據人體的差異進行必要的增減。在我們的實驗中,曾試圖用比較高的KV、極低的MAS和中等的KV值,較低的MAS值,效果均不理想,或只見所攝影部位的輪廓,或調節后的組織器官的顆粒大幅度增多、增粗,所以預設較好的曝光條件一方面可以為工作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減少多余的幅射劑量。實驗過程中也證實了低MAS對含氣較多的組織作用比較明顯,但高密度組織還是以中KV值、大MAS值投照比較理想,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遵循著這一規則【sup】[2]【/sup】。有資料顯示,當密度均值接近1.2時分辨率和清晰度、膠片整體觀為最好,故以1.2密度均值為標準值進行對比,其高低反差為0.35~1.60【sup】[3]【/sup】。實驗也基本上在這一范圍之內。但在實驗中,選用了是較低的MAS值,降低了幅射,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探測器的較長時間使用老化【sup】[4]【/sup】。需要提高曝光參數值。從趙嵩的實驗中可知幅射劑量1MAS的劑量(ESD)大約0.62μGy,當然實際情況中由于KV值的不同ESD值會有所提高,質量因子值會有所增加,這基于在不影響診斷質量的前提下我們也可忽視它,更看重的是對患者的輻射量的減少【sup】[5]【/sup】。
在攝片過程中,選擇適宜的曝光量和手動后處理方式取得符合影像診斷的X線膠片。過大無效的曝光量,會增加患者的輻射,損害患者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陳玲.合理選擇和調整CR與DR的臨床技術及參數[J].醫療設備信息,2006,21(7):82-84.
2 王駿.醫學影像曝光劑量個體化控制[J].醫療衛生裝備,2011,32(3):87-89.
3 陳家榮,張維林.曝光量、CR影像質量與照片密度相關性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6,26(3):201-203.
4 李琳,羅德紅.低劑量CT掃描技術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2009,15(20):146-149.
5 趙嵩,張軍毅,章偉敏,等.數字X線攝影系統中低劑量應用的探討[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6,26(4):396-398.
表1 兩組攝影的MAS值比較
表2 兩組攝影各部位平均密度值(mm)
表3 兩組攝影的WC 、WW比率值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