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是人體最重要的視覺器官,人得到的信息90%左右是通過眼睛獲得;眼球摘除是某些眼疾最不幸的結局,不但給患者帶來視覺障礙,還對患者的容貌及心理造成極大影響;所以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應該十分嚴肅而慎重對此作出決策。2000~2007年對實施眼球摘除患者112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112例均為單眼住院患者,其中男86例(76.79%),女26例(23.21%),男女比例約3:1,右眼48例(42.86%),左眼64例(57.14%),年齡0.5~80歲。
眼球摘除原因:眼外傷46例(41.07%)居第1位,其次為視網膜母細胞瘤20例(17.86%),之后依次為眼球萎縮18例(16.07%),角鞏膜葡萄腫15例(13.39%),絕對期青光眼8例(7.14%),眼內炎5例(4.46%)。
眼球摘除的年齡:<10歲30例(26.79%),11~20歲8例(7.14%),21~30歲14例(12.50%),31~40歲24例(21.43%),41~50歲15例(13.39%),51~60歲9例(8.04%),>60歲12例(10.71%);本組病例的年齡分布有兩個高峰,一是10歲以下兒童,另外是31~40歲青壯年。
術前的視力:有記錄的88例中,79例為無光感,9例為光感。
討 論
本組分析眼球摘除原因的病例相對病種較少,除視網膜母細胞瘤以外無眼部其他惡性腫瘤,可能與基層醫院條件有限,眼腫瘤的患者大多數轉到上一級醫院診治相關;年齡主要集中在兒童及青壯年,兒童眼球摘除的主要原因是視網膜母細胞瘤,青壯年眼球摘除的主要原因是眼外傷。
眼外傷仍然是目前摘除眼球最主要的原因,本組病例中有46例因眼外傷摘除眼球,這些病例大多數是眼球破裂傷,傷口大而不規則,大量的眼內容物脫失,眼球極度變形,傷口無法修復而摘除眼球,或急診行眼球傷口勉強縫合,待患者及家屬情緒穩定,心理上能夠接受之后再摘除眼球;而眼球萎縮及眼內炎中的部分病例也跟眼外傷相關,由于外傷后早期治療不及時或者不得當,而導致摘除眼球的嚴重后果。因此筆者認為眼外傷發生后,及時正確的處理是減少眼球摘除的有效措施之一,對于鞏膜傷口,仔細分離周圍組織,充分暴露傷口,嚴密縫合,避免組織嵌頓,對于眼球內的異物及時給予取出,術后積極有效的抗炎治療,近期后續有效的治療,遠期并發癥的處理;當然,加強安全教育,加強職業防護措施,提高公眾對眼外傷嚴重后果的認知度,減少眼外傷的發生,從而有效降低眼球摘除率。
視網膜母細胞瘤在本組病例中是第2位病因,而且全部為5歲以下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影響患兒生命、視力、面部外形及心理發育,治療的目標首先是挽救生命,其次是保留眼球及部分視力【sup】[1]【/sup】;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而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年齡較小,早期不易發現,就診時大多數失去了單純保守治療的機會,所以摘除眼球仍然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手術是切除視神經應盡量長一些,一般<10mm。目前視網膜母細胞瘤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因此只有加強對高風險家族的定期隨訪,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減少眼球的摘除。
因葡萄腫及絕對期青光眼而摘除眼球的分別是15例和8例,這些患者大多數是由于醫療條件和經濟條件較差耽誤了早期治療;隨著醫療條件的逐漸改善,特別是青光眼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的不斷改進,因葡萄腫及絕對期青光眼而摘除眼球的病例逐年減少。
參考文獻
1 李鳳鳴.中華眼科學(中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