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觀察氧驅動霧化吸入沙丁胺醇、異丙托溴鈉和氨溴索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例毛細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給予常規治療;治療組60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沙丁胺醇,異丙托溴銨、氨溴索氣泵吸入,3次/日,觀察吸入后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治療后咳嗽、氣喘明顯減輕,呼吸困難明顯改善,療程縮短。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6.67%和78.33%,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X【sup】2【/sup】8.67,P<0.05)。結論:沙西胺醇、異丙托溴銨、氨溴索聯合霧化吸入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滿意。
關鍵詞 毛細支氣管炎 沙丁胺醇 異丙托溴銨 氨溴索 吸入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冬春季較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臨床表現以咳嗽喘憋呼吸困難為主,嚴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目前針對病因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清除氣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氣道炎癥,改善喘憋癥狀為治療關鍵。
2008年3月~2011年4月采用氧驅動霧化吸入沙丁胺醇、異丙托溴銨、鹽酸氨索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滿意,現作報告。
資料與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4月收治毛細支氣管炎患兒12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兒科學的診斷【sup】[1]【/sup】。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男37例,女23例;治療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兩組年齡2個月~2歲。入院前病程8小時~4天,均為急性起病,表現為陣發性咳嗽伴喘憋,均有氣促、鼻翼扇動及輕度三凹征,有或無發熱,雙肺有廣泛哮鳴音和少至中等量中細濕啰音,雙肺X線片表現為肺紋理增粗、增多或斑點片狀陰影,兩組年齡、性別、療程及病情程度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采用相同的綜合性治療,包括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療,喘息明顯伴煩躁時,給予吸氧鎮靜。治療組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沙丁胺醇1ml,異丙托溴銨250μg,氨溴索15mg加入生理鹽水2ml中,使用氧氣驅動器霧化吸入,3次/日,每次15分鐘,療程5~7天。1個療程后觀察咳嗽、氣促、喘息及肺部啰音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治療3天內呼吸困難緩解,喘憋、肺部哮鳴音消失;②好轉:治療3~5天呼吸困難好轉,喘憋及肺部哮鳴音消失;③無效:治療5天后咳嗽、氣喘及肺部哮鳴音無明顯變化。
統計學處理:兩組療效比較采用X【sup】2【/sup】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結 果
治療組顯效49例,好轉9例,無效2例,顯效率81.67%,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顯效35例,好轉12例,無效13例,顯效率58.33%,總有效率78.33%。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顯著意義(X【sup】2【/sup】8.67,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治療效果比較(例)
注:*P<0.05。
討 論
毛細支氣管炎喘息主要與支氣管內膜感染后出現變態反應性炎癥相關【sup】[2]【/sup】。嬰幼兒時期支氣管尤其是細支氣管已具有豐富的平滑肌β【sub】2【/sub】受體分布【sup】[3]【/sup】。
沙丁胺醇是一種選擇性β【sub】2【/sub】-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主要作用于支氣管平滑肌上的β【sub】2【/sub】腎上腺素能受體,從而使支氣管平滑肌松馳,迅速解除支氣管痙攣,緩解患兒喘憋癥狀,非常罕見的個別病人用藥后也可能出現伴有喘鳴即刻加重的異常支氣管痙攣,需立即停用本藥,并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異丙托溴銨是一種具有抗膽堿能(副交感)特性的四價銨化合物,通過拮抗迷走神經釋放的遞質乙酰膽堿而抑制迷走神經的反射,從而阻止乙酰膽堿和支氣管平滑肌上的毒蕈堿受體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細胞內環-磷酸鳥苷酸濃度的增高,使支氣管平滑肌擴張分沁減少,減輕氣管炎癥的滲出。
鹽酸氨溴索具有黏液排除促進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可以減少氣道內黏液腺的分泌,促進氣道內黏稠分泌物的排除及減少黏液的滯留,從而更好地促進排痰,減少氣道堵塞,改善呼吸狀況,同時氨溴索可能促進纖毛上皮的再生,增加纖毛的擺動,從而促進黏液的排出。
本文觀察結果表明,聯合應用沙丁胺醇,異丙托溴銨和氨溴索治療毛細支氣管炎,可以迅速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療效,值得提倡。
參考文獻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8.
2 戴家熊,韓連書.小兒哮喘.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213-215.
3 白愛寧,張艷萍,陳海英,等.博利康尼治療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喘息的療效觀察[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0,8(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