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進行動脈血氣分析穿刺時,多以橈動脈為主,因此動脈固定,較表淺,成功率較高,不易誤入靜脈或損傷深層神經(jīng)。常規(guī)方法是采用5ml空針進行穿刺,往往穿刺成功率低,痛苦大,患者不易接受。我科自2008年以來改用2ml空針改變穿刺角度,與常規(guī)進行比較,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將操作報到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078例,男1010例,女68例,患者均為采取橈動脈進行動脈血氣分析,年齡16~93歲。循環(huán)、呼吸衰竭462例,COPD 255例,矽肺并感染361例
采集方法:取一次性2ml注射器,抽肝素鈉0.5ml,充分浸潤針筒內(nèi)壁,然后將針頭朝上推注射器內(nèi)芯,先排出空氣,在排出多余的肝素鈉,使針筒留下充滿肝素的死腔,這樣可使空氣進入標本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解剖學角度定位,是以橈骨莖突為基點,向尺側移動1cm,再向肘的方向移動0.5cm即為穿刺點。該部位為橈動脈與掌淺支吻合處,血管膨大,不易滑脫,成功率高。或選在腕關節(jié)掌側脈搏搏動最明顯處為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后,操作著右手持注射器和穿刺點成45°~65°,根據(jù)患者動脈搏動強弱以及皮下脂肪的厚度適當改變穿刺角度,刺入深度為0.5~1cm,穿刺成功后,血液可自動流入注射器,回血1ml后迅速拔針,將針頭斜面刺入已準備好的橡皮塞內(nèi),以防外界空氣進入而改變血液標本的氣體濃度,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局部穿刺點按壓10分鐘,以防血腫形成。
結 果
共對1078例病人采用改進的新方法后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討 論
臨床實踐證明新方法優(yōu)于常規(guī)法,除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規(guī)法外,還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適應范圍廣:各年齡組均適應,對于循環(huán)衰竭、心律不齊、血壓不穩(wěn)定或淺表動脈搏動不明顯、呼吸衰竭致嚴重低氧血癥者,運用解剖位置定位也較易提高穿刺成功率。相反,常規(guī)法對經(jīng)常住院患者易產(chǎn)生恐懼心理??謶质购粑贝伲餻H和氧分壓增高,二氧化碳分壓降低或瞬間憋氣引起pH和氧分壓減低,二氧化碳分壓增高【sup】[1]【/sup】。影響血內(nèi)酸堿反應的真實性。另外因情緒緊張易造成血管收縮,同時5ml注射器針頭粗,針頭接觸面較大,觸及動脈時,往往會引起動脈痙攣,造成動脈血管搏動不明顯。對清醒病人還可能因疼痛屏氣影響血氣結果。操作前必須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說明目的,消除緊張心理,穩(wěn)定情緒,使其密切配合。應用2ml小針頭可以減輕穿刺部位的疼痛和痙攣,提高穿刺成功率。
⑵通常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穿刺時,因針頭斜面較大,有時部分針尖刺入后,血液自動流入,注射器常常帶入少量空氣,形成小氣泡,氣泡留在血樣中能使PO【sub】2【/sub】升高,PCO【sub】2【/sub】降低,并污染血標本,因此將血樣保存于無氧狀態(tài),并且沒有氣泡存留在標本中是極其重要的【sup】[1]【/sup】。抽血后還需再次排凈注射器內(nèi)的氣體,而采用新方法穿刺則基本上避免了空氣的混入,提高了化驗結果的準確性。抽血氣的空針肝素化時,5ml空針內(nèi)的肝素鹽水易過量,使測得的血氣結果異常。因肝素呈酸性,肝素過量,使標本稀釋,影響其pH值并使PaCO【sub】2【/sub】偏低,PaO【sub】2【/sub】偏高【sup】[2]【/sup】。2ml注射器內(nèi)混入的肝素液相對較少,以提高化驗結果的準確性。
⑶隨著進針角度的增大,疼痛程度隨之減輕。常規(guī)的穿刺針尖斜面向上,由于針尖斜面缺口大,馬蹄樣斜面對組織與血管壁的切割性損傷面較寬,易致肌纖維斷裂,加重患者的疼痛。新方法增大了穿刺角度,充分利用針尖刃面的銳度進針,針尖與皮膚接觸面積較小,缺口小,減少了針尖對組織的機械切割和撕拉,故疼痛反應小,皮膚受損的范圍小,不易形成局部小血腫。
⑷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由于摩擦力較大,很難見到較多的動脈回血現(xiàn)象,可以在動脈穿刺成功后,從乳頭側方仔細觀察,可見到流盡乳頭內(nèi)的血液有與脈搏相一致的搏動現(xiàn)象,即可確認為動脈血。
綜上所述,在進行橈動脈穿刺作血氣分析時,建議采用一次性2ml注射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化驗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李冬梅,王桂玲.血氣分析標本采集部位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職業(yè)與健康,2007,23(9):765.
2 金偉明,章英宏.血氣分析質(zhì)量控制工作的體會.檢驗醫(yī)學,2009,24(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