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造影使超聲醫學飛速發展,隨著聲學造影劑的進一步改進和超聲顯像技術的發展,使聲學造影真正達到了非創性和高效性的目的。二維灰階超聲和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準確地檢出肝、腎臟病灶,可在一定程度上診斷為何病,但對部分肝、腎占位性病變不能定性。超聲造影劑SonoVue可以增強病灶中微小血管的血流信號,并可實時觀察血流灌注狀態,提高了肝、腎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本文旨在探討SonoVue對肝、腎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47例經常規超聲檢查發現不能明確診斷的肝、腎臟不均回聲結節,肝臟組37例,腎臟組10例,其中男38例,女9例;年齡26~74歲,平均47歲。最后診斷所有病例均經CT、MRI、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證實。
儀器使用意大利百勝公司生產的MYLAB-90型超聲診斷儀并配有實時超聲造影軟件。探頭頻率為3.5MHz,機械指數為0.04~0.08。
檢查方法:常規二維超聲檢查病灶特征,記錄病灶的位置、大小、數目和回聲特點,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觀察病灶內部周邊血流情況,做造影前初步診斷,超聲造影劑使用Bracco公司SonoVue(六氟化硫),微泡直徑2.5μm,使用時用生理鹽水5ml溶解造影粉劑,振蕩搖勻,抽2.4ml經肘部淺靜脈快速注入。超聲造影時先在二維模式下將病灶定位,清楚地顯示病灶,隨即切換至造影模式,注射造影劑SonoVae,立刻啟動造影計時裝置,對靶病灶進行成像及時間記錄,包括整個動脈期(開始注射造影劑至40秒)、門脈期(注射造影后40~120秒)及延遲期(>120秒),造影結束后將記錄內容回放并分析。
結 果
肝臟組37例未發生任何不良反應,肝臟結節的超聲造影表現:①肝臟原發性肝癌14例病灶在動脈期呈現為均勻的高回聲增強,在門脈期及延遲期,病灶增強程度減退,表現為低回聲。②轉移性肝癌11例動脈期病灶自周邊呈環形高回聲增強,至門脈期及延遲期病灶回聲明顯減退。③肝臟2例再生結節與正常肝組織回聲同樣增強與消退。④肝血管瘤主要由擴張的血管和血竇組成,血液豐富,本組5例肝血管瘤造影均表現為由周邊向內部逐漸填充,呈現“慢進慢出”特征。⑤肝臟脂肪浸潤結節4例,呈現為慢性增強,與正常肝組織同樣增強與消退。⑥肝囊腫未見造影劑充填,其中1例合并囊內出血。在10例腎臟占位性病變中有5例符合腎臟惡性病灶特點,其中1例較大腫塊,直徑>8cm內部表現為不規則的增強回聲區,包快中央見有無回聲區,彩色血流顯示病灶內有較粗的動脈血管;4例腫塊直徑<3cm的患者圖像為低回聲表現,彩色血流顯示病灶內有細小動脈血管。3例錯構瘤造影表現為2例均勻增強回聲,l例低回聲表現,彩色血流顯示病灶內星點狀血流信號。2例腎柱肥大超聲圖像為低回聲,周邊見有段動脈,走行如常。
討 論
肝、腎臟占位性病變臨床上主要依靠常規超聲及CT檢查,對于病灶內部出現感染、壞死、出血、回聲相近,或血管稀疏的病灶,僅從常規超聲難以明確診斷。根據腫瘤生成的病理生理基礎,惡性腫瘤絕大多數在腫瘤外周和內部有大量侵襲性毛細血管形成,從周圍組織彌散、滲透氧氣和營養物質來維持其增生、進展、轉移【sup】[1]【/sup】,而良性腫瘤內部血管生成相對較少。隨著新型超聲造影劑Sonovue的廣泛應用,以腫瘤內血管的生成為病理解剖基礎,增強腫瘤微循環血管的顯示,提高了體積小的肝、腎臟腫瘤體組織、囊腔、壞死和出血灶之間的對比度,增加了顯示率。超聲造影還可以清晰的顯示假包膜,假包膜的存在是腎癌的重要佐證。超聲造影明顯提高了肝、腎臟占位性病變的鑒別診斷能力,在肝、腎臟腫瘤的診斷方面顯示出優勢。
肝占位性病變由于病理分型不同、發展的時間不同,病灶內血管的分布、走形、疏密程度、血流等不同,超聲造影的顯像特征不同,從而為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更多的信息。原發性肝癌患者超聲造影檢查動脈期均顯示高回聲狀態,門脈期、延遲期均顯示為低回聲,造影劑在占位病變處表現為“快進快出”【sup】[2]【/sup】的典型特征,并可發現更多病灶。轉移性肝癌的血管可劃分為多分布和少分布兩類【sup】[3,4]【/sup】,本組有1例動脈期造影劑迅速充填,門脈期回聲開始減退,延遲期完全消退,3例病灶在動脈期、門脈相和延遲相則表現為僅邊緣呈環形增強。肝血管瘤由于其組織構成和血管特征,超聲造影時血流灌注緩慢,動脈期從邊緣向中心增強,門脈期持續增強,延遲期時繼續增強導致瘤體回聲明顯高于周圍的肝組織。肝臟脂肪浸潤結節、肝再生結節仍由門靜脈供血為主,其灌注模式與肝實質相同,本組有6例。
本組10例腎臟腫瘤患者,腎臟惡性病灶5例。超聲造影表現:5例腎癌中3例為富血供表現,造影劑動脈期快速充填,早于腎皮質,造影劑峰值強度較自身腎皮質高,大部分呈不均勻性高增強,消退慢,持續時間長,呈現為快進慢出高增強;2例呈乏血供表現,腫瘤增強時間慢于周邊腎皮質,造影劑增強表現為稀疏狀、低強度或均勻性增強,消退較快,呈現為慢進快出低增強。3例錯構瘤常規超聲檢查,2例呈現邊界清晰的團絮狀強回聲;1例呈現為低回聲結節,難以鑒別良惡性。超聲造影均由周邊向中央均勻性增強,呈現為慢進慢出,造影劑的消退略晚于腎皮質,2例為高增強,1例為低增強,這可能與錯構瘤本身血管發育、分布、走形紊亂有關。腎柱肥大有時在超聲圖像上似為腫瘤,難以與圖像不典型的腎臟腫瘤相鑒別,本組2例腎柱肥大患者超聲造影后與周圍腎組織造影顯像一樣,腎血管分布走行正常。超聲造影成像可提供腎臟病灶內細小的、豐富的腎臟血流信息,可提高對腎臟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可以觀察到肝、腎臟占位性病變的微小血管及腫塊特征,在肝、腎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方面已經顯示出了其獨特的優勢。可以明顯提高肝、腎占位性病變定性診斷的符合率,相信隨著造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對超聲造影特點認識的提高,將在肝、腎占位的早期診斷及鑒別方面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 Dekel Y,KoranR,KugelVt,et a1.Significance of angiogenesis and mlcrovascular invasion in renal cell carcinoma.Pathology Oncoogy Research,2002,8(2):129-132.
2 杜聯芳,邢晉放,史秋生.超聲造影新技術的臨床實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19-20.
3 錢曉芹,夏澤,楊光.超聲造影在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2006,3(1):25-27.
4 尹姍姍,陳敏華,嚴昆,等.超聲造影對肝轉移性癌的診斷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5):35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