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研究老年人短暫腦缺血發作(TIA)的危險因素、臨床特點,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方法:對110例60歲以上TIA患者臨床表現、血生化指標、心電圖(EKG)、頸部血管彩超、頭頸部血管CT造影(CTA)影像學特點及短期預后進行分析。結果:老年人TIA患者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心電圖異常及CTA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顱內頸內動脈系統和椎基底動脈系統病變檢出率均較高。TIA持續1小時以內最多,超過1小時腦梗死發生率較高。結論:老年人TIA有較多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發作時間超過1小時未緩解的老年TIA患者警惕腦梗死發生。
關鍵詞 老年人 短暫腦缺血發作
未經治療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約1/3發展成腦梗死,1/3反復發作,1/3自行緩解,具有高度的危險性,因此TIA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2006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60歲以上老年TIA患者110例,對住院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為臨床診斷治療及預防提供依據。
資料與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60歲以上老年TIA患者110例,均符合1996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會議制定的TIA診斷標準。
方法:所研究病例均在48小時內進行血常規、血糖血脂、心電圖、頸動脈超聲、腦血管多普勒(TCD),頭顱CT檢查,病情穩定后進行頭顱CTA或MRA檢查。
結 果
110例中男69例(62.7%),女41例(37.2%),年齡60~81歲,平均66.9歲,既往病史中高脂血癥最多95例,其次高血壓病史92例,糖尿病史50例,冠心病史49例,吸煙史69例,飲酒31例,體重超重>10% 47例。
臨床表現:依據臨床表現分類為頸內動脈系統TIA(88例)和椎基底動脈系統TIA(22例)。臨床表現最常見單側肢體癱(95例),其次眩暈步態不穩(42例)、言語不清(41例)、單側肢體麻木(39例)、失語(27例)、跌倒發作(23例)、黑蒙(16例)、全面遺忘(9例)。發作次數1~10次,平均5.1次,86例發作時間在1小時以內,超過1小時24例。
輔助檢查:頸動脈彩超發現斑塊96例,頸內動脈系統血管痙攣或狹窄86例,血脂異常79例,心電圖異常72例,TCD檢查發現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痙攣或狹窄50例,血糖高47例。
影像學檢查:所研究患者均在發病后48小時內行頭顱CT或MRI檢查,29例發現腦梗死,發作癥狀超過1小時基底節21例,并發或單發放射冠7例,無癥狀性腦梗死4例,均位于基底核。有嚴重的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及黃韌帶鈣化等頸椎病78例。
隨訪:110例患者1個月隨訪中11例在首次發作后30天內發生缺血性卒中,全部有高血壓病史,其中9例血壓控制不理想,6例合并糖尿病史。
討 論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許多危險因素與TIA/腦卒中的發生發展有密切聯系。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可以干預的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遺傳和種族等;另一類是可以干預的危險因素,如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體重超重、高脂血癥、肥胖、吸煙酗酒等。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管腔狹窄或閉塞是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則是加重和加速發病的因素。另外,嗜煙酒者、肥胖者都是老年人TIA重要的危險因子。黃小欽的研究表明【sup】[1]【/sup】,TIA中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可達60.5%,本研究頸動脈斑塊檢出率87.3%高于上述資料,由于所選人群年齡均>60歲,提示老年人TIA的主要原因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有研究認為75%的TIA發生在頸內動脈系統,20%在椎基底動脈,5%系統不明【sup】[2]【/sup】。本組資料顯示,偏癱和(或)偏深感覺障礙是老年人TIA較為突出的癥狀。椎基底動脈系TIA除動脈動脈硬化狹窄所致TIA以外,因椎動脈行走于橫突孔及頸椎韌帶之間,同時由于老年人頸椎退行性變比例增高,轉頸時受到顱外骨刺等骨性結構和周圍的韌帶等變性的軟組織壓迫,亦可導致VB-TIA【sup】[3]【/sup】。TIA是腦血管意外的危險信號,發作后2天內發生腦卒中超過5%,1個月內4%~8%,第1年12%~13%,5年后可達24%~29%【sup】[4]【/sup】,本組110例均在發病后48小時內行頭顱CT或MRI檢查,29例(26.3%)發現腦梗死,11例(10%)首次發作后30天內梗死,同文獻報道的比例相似。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大多數TIA病例在1小時內緩解,頸動脈系統TIA的平均發作時間14分鐘,椎基底動脈系統TIA平均8分鐘,TIA新概念把TIA的時間界限縮短1小時。有研究表明超過1小時的TIA不足15%,另有MRI研究發現超過1小時可存在腦實質損害【sup】[5]【/sup】,本研究也顯示老年TIA患者持續1小時內的最多,其中29例腦梗死中21例TIA時間超過1小時,Albers認為,發作持續時間在1小時以內者可以診斷為TIA,超過1小時者應當考慮為卒中。而卒中的溶栓治療最佳時機應當控制在90分鐘內(rt-PA治療使發病90分鐘內的患者受益最大)。從卒中的治療“時間窗”來看,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臨床實際意義。所以,新觀點能警示更多的醫務人員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小欽,賈建平.TIA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北京醫學,2005,27(2):85-87.
2 戚小昆.TIA的臨床研究進展.中華老年心腦血管雜志,2006,7(6):210-212.
3 揚任民.椎基底動脈短暫性缺血發作、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與慢性腦供血不足.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2,15:247-249.
4 Albers GW,Caplan LR,Easton JD,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N Engl JM,2002,347(21):1713-1716.
5 沈沸,苗玲.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新認識.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12(4):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