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闌尾炎是妊娠最常見的外科疾病,通常認為妊娠與急性闌尾炎的發生無內在關聯,但在妊娠期發生急性闌尾炎,對闌尾炎的診斷及治療增加了一定的難度。2000年至今,病房收治晚期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患者中,在疾病初期發生誤診2例,具體報告如下。
病歷資料
例1:患者,20歲、孕38周、第1胎。“因右上腹陣發性疼痛1天”入院。患者右上腹疼痛呈陣發性鈍痛,難以忍受。無惡心、嘔吐,無發熱,無腹瀉,婦科無異常癥狀。查體行B超檢查,肝膽胰脾未見明顯異常,胎兒情況良好,胎心正常,查血常規,白細胞10.9×10【sup】9【/sup】/L,N 0.71,L 0.27。初步診斷為急性膽囊炎、晚期單胎妊娠,給予“奧美拉唑鈉、消炎利膽片、多番立酮片、青霉素”治療觀察1天,腹痛無明顯減輕,呈漸進性加重,并漸出現全腹部的不規則陣發性疼痛,第2天,突然出現陰道有液體流出。查體:T 37.8℃,右上腹部肌肉緊張,壓痛、反跳痛明顯,于宮底可及陣發性收縮。復查血常規WBC 16.1×10【sup】9【/sup】/L,N 0.79。考慮腹腔內有炎癥刺激,引起宮縮,造成羊水破裂,遂給予剖宮產術并腹腔探查,發現闌尾化膿并穿孔,腹腔內炎性滲出約150ml,遂給予闌尾切除術。術后給予抗感染、補液、對癥治療9天,治愈出院。
例2:患者,27歲,孕37周。因“上腹部疼痛不適伴惡心10天”入院,患者于10天前因受涼感上腹部疼痛不適,呈陣發性隱痛,伴惡心,未嘔吐,無發熱,無腹瀉,無陰道流血、流液,在當地衛生室診斷為“胃炎”,給予“西咪替丁、果膠鉍、多番立酮”口服治療,未見好轉。漸出現腹部不規律陣痛、較輕,上腹部疼痛較前加重,并且陰道出現少量流血,顏色鮮艷,遂來本院,門診以“急性胃炎、單胎晚期妊娠”收入院,入院后,給予“西咪替丁、青霉素、硫酸鎂”抗感染、保胎治療3天,癥狀無好轉,腹痛加劇,不規則陣痛出現頻率提高,并且陰道流血量增多,時有少量液體流出,考慮患者有胎膜早破,遂給予剖宮產術,同時進行腹腔探查,發現闌尾有化膿性炎癥,已穿孔,周圍臟器有膿苔附著,遂行闌尾切除術,術后抗感染、輸液、對癥治療,住院10天,治愈出院。
討 論
此2例患者均為單胎晚妊,均出現腹痛、惡心,因腹痛的炎癥刺激,從而激發了宮縮,引起胎膜早破。最終都進行了剖宮產術,術后進行腹腔探查,發現闌尾炎癥。此2例患者均于疾病早期誤診,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⑴晚期妊娠患者,因子宮增大,將闌尾擠壓至右上腹,膽囊區,使闌尾壓痛、反跳痛的確定部位增加了難度。在妊娠中,子宮的逐漸增大致使妊娠各期闌尾位置有一定的變化,闌尾位置的移動,因個體差異又不相同,第1個病例闌尾移位至膽囊區,第2個則位于上腹部。⑵炎癥難以局限,容易擴散,其原因有:①增大子宮使闌尾與腹壁分離,使炎癥刺激癥狀減輕,使闌尾炎的早期癥狀減輕;②妊娠期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增高,從而影響了對闌尾炎癥刺激引起的白細胞升高的判斷;③妊娠期盆腔血液及淋巴循環旺盛,毛細血管通透性及組織蛋白溶解能力增強;④增大子宮擠壓大網膜,阻止了大網膜的游走能力,從而不能抵達感染部位發揮防衛作用。
總之,對于晚期妊娠合并上腹部疼痛的患者,不能單獨考慮上腹部器官疾病的可能。此時,診斷闌尾炎應與膽囊炎、胃炎、膽囊結石等疾病相鑒別。如胎兒已能體外生存,則應早進行剖宮產,以免影響胎兒,且病情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