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加味散偏湯治療偏頭痛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加味散偏湯治療偏頭痛患者78例。組成:川芎30g,白芍15g,柴胡9g,香附9g,蔓荊子9g,白芷9g,白芥子6g,郁李仁6g,細辛3g,甘草3g。結果:78例患者經過治療,痊愈32例,痊愈率41.0%,顯效29例,顯效率37.2%,有效10例,有效率12.8%,無效7例,無效率9.0%,總有效率91.0%。結論:加味散偏湯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
關鍵詞 加味散偏湯 偏頭痛 臨床療效
偏頭痛是神經科的常見癥狀【sup】[1]【/sup】,是血管性頭痛的一種,機制尚不清楚。中醫認為偏頭痛屬于“厥頭痛”、“少陽頭痛”、“腦風”、“偏頭風”等范疇【sup】[2]【/sup】,可由外感或內傷導致。近年來,采用加味散偏湯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3月收治偏頭痛患者78例,男19例,女58例,年齡18~68歲,平均39.6歲;病程3~14.6天,平均5天。根據臨床分型,其中先兆性偏頭痛23例(29.5%),無先兆性偏頭痛55例(70.5%)。78例患者均有間歇性頭痛史,偏頭痛發作前有睡眠質量不好或寒風刺激等經歷,偏頭痛發作前1~2小時有視力模糊等先兆,繼而表現為頭部一側搏動性頭痛,頭痛劇烈時有惡心或嘔吐現象。
診斷標準:①反頭痛的性質常為單側性、搏動性(隱痛、昏痛、脹痛、刺痛、跳痛),疼痛程度為中度或重度(頭痛如裂),如果發作時入睡,一般醒后疼痛消失。②復發作性頭痛,頭痛部位多在頭部一側額顳、前額、巔頂或左或右輾轉發作。③起病突然,逐漸加重,疼痛劇烈時可伴有畏光、畏活動、畏聲、流淚、惡心、嘔吐等,痛解如常人(發作緩解后有精疲力竭的感覺)。④頭痛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數日,也有持續數周。⑤先兆性偏頭痛,通常在先兆癥狀之后出現頭痛,該頭痛具有無先兆性偏頭痛的頭痛特點。先兆為完全可恢復的視覺癥狀(點狀、色斑、線性閃光幻覺或視野缺損)、感覺癥狀(針刺感或麻木)或言語困難。⑥排除頭顱部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頭痛及頸性頭痛,腦電圖、CT檢查均無明顯異常;顱腦多普勒檢查部分患者有明顯血流速度改變。
治療方法:采用加味散偏湯進行治療,加味散偏湯是根據我國著名老中醫杜雨茂在清·陳士鐸《辨證論》中散偏湯的基礎上經加味更量而成。本方組成:川芎30g,白芍15g,柴胡9g,香附9g,蔓荊子9g,白芷9g,白芥子6g,郁李仁6g,細辛3g,甘草3g。加減:若眠差多夢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若風熱上犯,加桑葉、菊花、黃芩;大便不爽加玉片、厚樸、酒軍;若因感受風寒而發,加防風、荊芥;若兼有血壓偏高,可酌加夏枯草、桑寄生、懷牛膝;疼痛劇烈可加制二烏、玄胡;先兆性偏頭痛酌加菊花、鉤藤、白蒺藜、生石決明;痰濁上犯酌加天麻、半夏、膽南星;陰血虧虛酌加麥冬、當歸、生熟地;氣血虧虛酌加當歸、黨參、黃芪;拘攣掣痛酌加蜈蚣、全蝎、僵蠶。另外,根據偏頭痛的兼有病位可選加不同的引經藥,厥陰經頭痛選加藁本、吳茱萸等;太陰經頭痛加蒼術;少陰經頭痛加細辛;陽明經頭痛選加葛根、白芷;太陽經頭痛選加防風、羌活。服法:水煎服1劑分2次,1天服用,連用7劑?;颊咴谥委煹耐瑫r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熬夜,在偏頭痛發作時可以用熱水泡腳30分鐘以上,可以緩解疼痛,同時積極參加健身運動,加快血液循環,注意保暖,避免寒風刺激,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水,勿暴飲暴食,做到葷素合理搭配,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量,同時戒煙、戒酒等。
療效評定標準:①治愈:疼痛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②顯效:疼痛明顯減輕,頭痛程度、頻率及持續時間積分累計較治療前下降3分以上;③有效:疼痛減輕,頭痛程度、頻率及持續時間積分累計較治療前下降1~2分;④無效:疼痛無好轉,頭痛程度、頻率及持續時間積分累計較治療前不下降或反而上升。
結 果
78例患者經過治療,痊愈32例,痊愈率41.0%,顯效29例,顯效率37.2%,有效10例,有效率12.8%,無效7例,無效率9.0%,總有效率91.0%。
討 論
偏頭痛是神經科常見癥狀,是血管性頭痛的一種,目前機制尚不清楚。中醫認為偏頭痛屬于“厥頭痛”、“少陽頭痛”、“腦風”、“偏頭風”等范疇,可由外感或內傷導致。外感引起者,多由于患者感受外邪,引起機體生理、病理變化,這種外邪主要以風為主【sup】[3]【/sup】,多挾濕、寒、熱邪,《內經》中說:“高巔之上,唯風可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臨床上一般以風邪挾寒、挾濕者常見?;颊邇葌蛩兀嵌嘁蚱剿仃幪?、痰濁、瘀血、肝陽上亢、上擾清竅、肝腎陰虛,日久傷陰,肝郁化火或情志不舒等多種因素阻滯經絡氣血,致使氣血凝滯,運行不暢,精血失養,清陽不升,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sup】[4]【/sup】。內傷與腎、肝、脾關系密切。
方中柴胡引藥如少陽,且可載藥升浮,直達頭面;川芎味辛性溫祛風散寒止痛,可上通于巔頂,且又辛香走竄,下達于氣海,祛瘀通絡,集祛風散寒化瘀三任于一身,恰中病機,量大力猛,止痛迅速為方中君藥;白芍斂陰而防辛散太過,又有緩急止痛之長;白芥子引藥深入,直達病所,兼有通竅蠲痰之功;蔓荊子、細辛、白芷辛散上行,祛風散寒,加強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調氣之妙;佐以甘草,緩解急迫,調和諸藥。
本方川芎30g,白芍15g,柴胡9g,香附9g,蔓荊子9g,白芷9g,白芥子6g,郁李仁6g,細辛3g,甘草3g,諸藥合用,共奏蠲痰利竅、通絡祛瘀、祛風散寒之功效,而且價格低廉,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宇卉,曹文輝.偏頭痛的生化研究發展[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分冊,1994:21.
2 張敏.偏頭痛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生,2010,9:14.
3 張豐強,鄭英.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181-182.
4 游國雄,羅樹明.復方歸辛沖劑防治偏頭痛280例的療效和機制探討[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