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生兒 細菌 耐藥性 抗菌藥物
本研究對我院新生兒科2009年1~12月的細菌耐藥性和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菌株來源:我院2009年1~12月新生兒科送細菌室的陽性臨床標本中分離并進行藥敏試驗的病原菌株。
細菌鑒定:采用Microscan系統細菌測定方法,藥敏試驗采用自動MIC測定。
抗菌藥物使用數據:通過醫院信息系統數據庫調取抗菌藥物消耗的數據,采用WHO規定的限定日劑量(DDD)作為藥物利用研究評價的測定單位。DDD值的確定以《新編藥物學》【sup】[1]【/sup】、《兒科診療常規》【sup】[2]【/sup】為依據,采用其主要適應癥規定劑量范圍內的中間值為DDD值。以藥物的總消耗量除以相對應的DDD值,即得該藥物的DDDs,即用藥頻度,此值越大,說明該藥使用強度越大。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軟件對細菌耐藥率及抗菌藥物使用強度進行相關性分析。
結 果
各細菌耐藥率分布表:見表1、2。
抗菌藥物使用強度與細菌耐藥性相關性分析:計算出DDDs值,計算出G【sup】+【/sup】球菌和G【sup】-【/sup】桿菌的耐藥率,即∑R/∑株數×100%。見表3。
根據表中數據,用SPSS軟件統計出不同細菌與DDDs的相關系數:r0.735(P<0.05),兩者相關性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細菌的耐藥率與抗菌藥物的DDDs呈正相關。
討 論
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嚴重,而且有明顯上升的趨勢,給臨床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sup】[3]【/sup】。從表1、2可以看出,新生兒科選用的抗菌藥物以青霉素、頭孢菌素為主,符合新生兒宜選用安全有效的殺菌劑的治療原則【sup】[4]【/sup】,革蘭陰性桿菌所占比率高于革蘭陽性球菌,其中以肺炎克雷伯桿菌和大腸埃希菌占優勢。各種細菌除對萬古霉素、亞胺培南和新生兒較少用的慶大霉素、莫西沙星、四環素敏感外,對其他抗菌藥物都呈耐藥性,但對各種藥物的耐藥性方面有不同,可能與醫院抗菌藥物用藥種類及劑量不同有關。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抗菌藥物的DDDs與細菌耐藥呈正相關,即產生選擇性耐藥菌的量與抗菌藥物的使用量成正比,患者應用抗菌藥物的種類愈少,選擇產生的耐藥菌愈少。
抗菌藥物在新生兒體內的藥代動力學隨日齡的增加而變化,因此使用抗菌藥物時應按日齡調整給藥方案,同時結合新生兒的生理特點選用安全有效的抗菌藥物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目前,由于新型抗菌藥物的不斷出現和廣泛應用,必然導致細菌選擇性耐藥的發生,尤其是多重耐藥和高度耐藥菌的出現【sup】[5]【/sup】,給臨床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因此,在臨床使用中,應嚴格按照抗菌藥物使用原則,針對藥敏和個體化選藥,從而降低抗菌藥物的細菌耐藥性,提高藥物療效。
參考文獻
1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93.
2 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兒科診療常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183.
3 Ochs MM,McCusker MP,Bains M,et al.Negative regulation of th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outer membrane porin OprD selective for imipenem and basic amino acid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9,43(8):1085-1090.
4 張永信.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手冊[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217.
5 文細毛,任南,徐秀華,等.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4):241-244.
表1 常見G【sup】+【/sup】球菌的細菌耐藥率分布(%)
表2 常見G【sup】-【/sup】桿菌的細菌耐藥率分布(%)
表3 不同抗菌藥物的DDDs與細菌耐藥率的相關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