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腦梗死的臨床特點、危險因素及治療效果。方法:對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80例,對其臨床表現、心臟彩超、影像學、危險因素、頸部血管彩超、DSA檢查、化驗室檢查進行分析,并采用依達拉奉30mg+NS 100ml靜滴,2次/日;疏血通6ml+NS 250ml靜滴治療。結果:基本治愈49例(27.2%),顯著進步73例(40.6%),進步45例(25.0%),總有效率92.7%。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飲酒、吸煙、肥胖,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頭顱MRI檢和彩超檢查是診斷腦梗死的主要依據之一。結論:腦梗死患者的主要病因是脈粥樣硬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提高治愈率和減少致殘率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腦梗死 臨床特點 危險因素
腦梗死是常見病、多發病,是由于腦局部組織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組織軟化、壞死而造成的【sup】[1]【/sup】。致殘率和死亡率高【sup】[2]【/sup】,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和家庭幸福。為探討腦梗死的臨床特點、病因和治療效果,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腦梗死患者180例,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腦梗死患者77例,男47例,女30例;年齡37~81歲,平均63.3歲。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0診斷標準,癥狀:偏癱46例,失語18例,頭痛15例,嘔吐22例,感覺障礙者17例,意識障礙11例。患者入院后發放患者病因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體重、飲食情況、嗜好情況,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飲酒、吸煙等內容。
影像學檢查情況:頭顱MRI檢查發現梗死灶位于基底節區、腦葉18例,丘腦8例,腦干9例,小腦1例,放射冠區35例,頭顱MRA示有腦血管狹窄30例,其中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或椎-基底動脈中-重度狹窄、閉塞21例,余為深穿支、小血管閉塞。DSA檢查24例,發現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或椎-基底動脈閉塞重度狹窄8例,動靜脈瘺2例,Moyamoya病2例,動脈瘤2例,血管畸形2例,粥樣硬化斑8例。
治療方法:采用依達拉奉30mg+NS 100ml靜脈滴注,2次/日;疏血通6ml+NS 250ml靜脈滴注治療。
結 果
治療效果:180例患者,基本治愈49例(27.2%),顯著進步73例(40.6%),進步45例(25.0%),總有效率92.7%。
病因:根據患者調查的結果發現:有高血壓史139例,糖尿病126例、體重超過30% 68例,高血脂121例、心臟病者111例,飲酒139例、吸煙122例,原因不明17例,同時有4個危危險因素共同存在的患者19例,由此,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飲酒、吸煙、肥胖。
討 論
腦梗死好發者為50~60歲以上的人群,常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風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約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腦梗死病因復雜,Hart和Miller認為有創性檢查能明確90%患者的病因【sup】[3]【/sup】,建議對診斷不明者及早行腦血管造影,普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是最常見的原因,炎性動脈疾病導致的血栓形成和心臟瓣膜病時的附壁血栓產生的栓子一向被認為與梗死關系密切,Bevan等認為后者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組病例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是青年腦梗死的主要病因【sup】[4]【/sup】,大量吸煙長期飲酒是梗塞的獨立危險因素,報告吸煙可加速動脈硬化形成,并與吸煙量和持續時間有關。而長期飲酒可使血黏度及血脂升高,促進動脈硬化。本研究對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表現、心臟彩超、影像學、危險因素、頸部血管彩超、DSA檢查、化驗室檢查進行分析,并采用依達拉奉30mg+NS 100ml靜滴,2次/日;疏血通6ml+NS 250ml靜滴治療。本組中心臟病111例,而長期偏頭痛、產褥期、結締組織病、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病是青年腦梗死的獨特致病因素。本組17例病因不明,說明腦梗死病因的多樣性。腦梗死的臨床特征以男性居多,這與激素水平,個人生活史等影響不可分開,生活習慣欠佳,未能及早做好一級預防。多見心臟病、外傷、感染、腫瘤等。CT或MRI顯示單灶多,以基底節區和額頂葉病,示頸內動脈系統或椎基底動脈系統不同程度狹窄甚至完全閉塞【sup】[5]【/sup】。改善顱內供血,從而減輕癥狀,縮短病程,提高生活質量。本組治療效果180例患者,基本治愈49例(27.2%),顯著進步73例(40.6%),進步45例(25.0%),總有效率92.7%。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飲酒、吸煙、肥胖,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頭顱MRI檢和彩超檢查是診斷腦梗死的主要依據之一。結合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提高腦梗死治愈率和減少致殘率有重要意義。及早做出病因診斷,戒煙酒,低脂飲食,控制高血壓,清除和治療卒中的各種危險因素是預防和減少腦梗死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Kumral E,Bayulkem G,Evyapam D.Clinical spectrum of pontine infarction clinical-MRI correlations [J].J Neurol,2002,249(4):165.
2 鎖建軍.65例腦梗死致病原因臨床分析.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11.
3 Terao S,Takeda A,Takahahi A,et al.Course and distribution of facial cortibulbar tract fibres in the lower brain stem[J].J Neurol Neurosurgery Psychiater,2006,9(2):262.
4 Kunz S,Grises H,Busse O.Etiology and long-term prognosis of unilateral 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 with progressive symptoms[J].Eur Neurol,2003,50(3):136-140.
5 Terao S,Takatsu S,Lzumi.Central facial weakness due to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the course of facial corticobulbar fibre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7,63(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