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1年3~5月收到痰液標本553份,培養出細菌422份,陽性率76.3%,其中混合菌感染(培養出兩種以上細菌)23例,混合細菌感染率5.4%,主要為革蘭陰性桿菌+白色念珠菌。小兒和老年患者尤其是>50歲陽性率較高。藥敏試驗顯示,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率最高。對以下藥物最為敏感:丁胺卡那、頭孢派酮舒巴坦鈉、泰能、萬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大扶康等。
關鍵詞 呼吸道分泌物 細菌培養 藥敏分析
抗生素只能使用于敏感性細菌引起的感染,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菌群失調,引起其他疾病,甚至全身感染。人體內存在大量有益的正常細菌,他們互相制約,保持人體微生態平衡。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導臨床用藥,最常見的就是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即痰培養,主要采用密閉式痰液收集盒采集痰標本,可以自行咳痰患者采集清晨空腹漱口后第2口痰液,其他均由護士經吸痰管抽吸深部痰液,標本均送至檢驗科微生物室培養。
臨床資料
2011年3~5月收到22個科室553份痰培養標本,其中男341份,女212份,年齡年齡8個月~98歲,8個月~5歲113份,15~45歲99份,45~60歲134份,>60歲207份,陽性標本422份,陽性率76.3%,主要以革蘭陰性桿菌較多,約60%。ICU陽性率最高,約98%,其中混合菌感染約5%。位于前10位的細菌分別為:大腸埃希菌135例、肺炎克雷伯菌91例、產酸克雷伯菌59例、銅綠假單胞菌46例、金黃色葡萄球菌32例、鮑曼不動桿菌19例、白色念珠菌17例、奇異變形桿菌9例、陰溝腸桿菌9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5例等。科室陽性率從高到低前5個科室分別為ICU、呼吸科、兒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疾病排列前5位為:慢阻肺、使用呼吸機>1周患者、氣管切開>5天患者、意識障礙>10天患者、重癥肺炎包括重癥非典型肺炎等。
臨床選擇藥物以頭孢派酮舒巴坦鈉、泰能、萬古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大扶康、左氧氟沙星為多,同時使用中藥制劑血必凈、痰熱清等。雖然丁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環丙沙星敏感率較高,但是因為考慮不良反應使用的較少。
討 論
老年患者感染率較高,主要是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伴有多種基礎疾病,帶菌狀態較多,主要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桿菌、白色念珠菌居多,這些均通常存留在呼吸道,只要抵抗力下降,自己長期口服抗菌素,或者經常到小診所輸液導致耐藥,菌群失調,所以老年人除了要加強鍛煉,合理飲食外,還要督促私人診所或社區醫院規范使用抗菌素,最好用藥前做痰培養。
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主要以大腸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為常見,要加強感染管理,按要求行空氣消毒凈化,有效消毒呼吸機管道,醫護人員要自覺做好手衛生,對被痰液污染的衣物要及時更換,尤其是生活用品和監護儀器如導線、袖帶等不可與他人混用。對于ICU發現>2例相同菌特別是特殊菌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要引起重視,提高警惕,有條件對病區徹底消毒,積極預防院內感染。
加強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不僅要從縣級醫院做起,而且對衛生院、私人診所、患者本身要提高認識,只有自我認識到濫用抗生素的危害,才能不斷實現規范使用。
對于獸用抗生素要建立監督機制,比如養魚濫用環丙沙星,牛羊濫用青霉素等,使得人們減少被動攝入抗生素的種類和量。
減少侵入性治療或檢查,及早開啟腸內營養,預防腸道細菌移位,從而減少條件致病菌的致病機會。
參考文獻
1 李二紅,李文軍,文進.我院近十年痰標本細菌培養結果分析.實用醫藥雜志,2006:23.
2 諸葛愛武,顧健民,王小賢.住院患者痰培養病原菌菌譜與耐藥性分析.醫藥導報,2009,28(6).
3 鐘南山.深部真菌感染,新的挑戰與展望.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