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科的胸脅迸傷又稱努傷,或岔氣。主要由于用力舉重,搬運物品,抬或提拿重物時用力屏氣,局部使用力量超過胸部(胸椎、胸壁或胸腔)所能承受的力量,或姿勢不正,用力不當,使胸壁的肌肉、小關節受到牽拉扭錯,產生胸脅悶痛,呼吸不暢、攻竄不定等一系列癥狀。多見于青壯年、重體力勞動者。急性發病,經手法推拿,配合藥物內服外敷,可于1~2周內康復。然在內科診療過程中,發現一些患者,病位在胸脅(背)及胃脘部,癥狀或痛或脹或異常感。這些患者經四診合參,證屬氣滯血瘀,審證求因,與胸脅迸傷的病因相似,是由于用力不當,或長期慢性用力,特別是屏氣用力所致。中醫基礎理論中氣滯的病因病機有用力努傷這一條,故筆者將這類患者診斷為“慢性努傷”,以于急性發病的胸脅迸傷區別開來。現從診治過的諸多慢性努傷患者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來解析慢性努傷的證治。
胃脘部劇痛如刀割
患者,男,20歲。2007年4月18日就診。自訴胃脘部疼痛2個月,曾在某醫院予顛茄鋁膠囊、多潘立酮等治療無效。近幾日病情加重,胃脘部劇痛如刀割,多見于夜間,輾轉反側,跪坐不寧。肝腎功能、血尿淀粉酶、血常規檢查均為異常,彩超示肝、膽、脾、胰無異常,CT上腹部平掃加增強掃描未見異常。胃鏡檢查提示食道未見異常,胃部輕微炎癥。醫技檢查提示無異常,與病情不相吻合。患者飲食二便自調,疼痛晝輕夜重,并有胸脅部疼痛,攻竄不定,肩、肘、腕等處酸痛(被胃脘部劇痛掩蓋),舌見紫氣,苔薄,脈弦澀。胸脅部疼痛攻竄不定為氣滯的特征,胃脘部痛如刀割、夜間加劇為血瘀的特征。考慮是否為用力努傷導致氣滯血瘀,進一步詢問,患者16歲時即輟學與其父一起販運水產品,經常搬搭重物,每次重約100kg,故確診為“慢性努傷”,證屬氣滯血瘀,治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予血府逐瘀湯,方藥組成:桃仁各10g,紅花10g,當歸10g,生地10g,川芎6g,赤芍20g,川牛膝10g,桔梗6g,柴胡10g,枳殼10g,炙甘草3g,炮山甲6g(先煎)。5劑后痊愈。2年后復因搬搭重物用力努傷,胃脘痛復作,再予血府逐瘀湯4劑即愈。
胸脅后背疼痛
患者,女,45歲,2001年6月12日就診。自述胸脅后背及肩部疼痛半年,開始尚可忍受,近3個月疼痛難忍,臥床后痛甚,致夜不成寐。患者行針灸配合推拿、理療等治療,無好轉,10天前,在某院由骨科、神經內科、胸外科等多位專家會診,頸胸椎核磁共振、血清肌酶、肌電圖、甲狀腺等全面檢查,均無異常,無法明確診斷。后求診中醫,患者疼痛似針刺如刀割,刺痛為主,夜臥加重,疼痛部位似固定又走竄,外表無異常,面色灰暗,口干不欲飲,舌質紫,脈細弦澀,為氣滯血瘀證像。患者多因其工作性質,長期用力后導致氣滯血瘀,形成“慢性努傷”,治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予血府逐瘀湯加炮山甲6g、瓜蔞根10g。4劑后疼痛明顯緩解,夜已能寐,加炙黃芪20g,補氣助氣行瘀化,繼服8劑,諸苦皆除。
胸脘脹痛,左胸局部內里發熱
患者,男,56歲,2010年3月17日就診。訴胸脘脹痛,左胸乳頭左下方4cm外處有手掌大小的部位內里發熱感4個月。1個月前曾至某院就診,胸部及上腹部CT平掃未見異常,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予雷貝拉唑、膠體鉍等治療無效。患者多因瘀血可發熱,氣滯血瘀可致胸脘疼痛,進一步求證,患者近1年經常進行俯臥撐鍛煉,且胸部脹痛有走竄,并有口干不欲飲,舌見紫氣,脈弦澀,診斷為“慢性努傷”,證屬氣滯血瘀,治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加丹參30g,檀香4g,砂仁5g。7劑,胸部脹痛、口干不欲飲消失,左胸局部內里發熱已不明顯,感胃脘脹痛顯著改善,上方再服5劑后諸恙悉除。
胃脘部異物感
患者,男,36歲,1995年9月12日就診。自訴覺胃脘部有拳頭大小的部位異物感,像糯米糍粑粘連在該處已1年,曾在某院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經中西藥物治療1年無效,后來就診。細辨得知,異物感晝輕夜重,該部位尚有刺痛,但輕,不頻,歷時短,患者不知饑,納后飽脹,二便調,舌質淡紅有紫氣,脈弦澀。進一步求證,患者每天勞動需較用力,遂確診患者為“慢性努傷”,證屬氣滯血瘀,予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4劑,復診自述異物感的部位已縮小1/2,刺痛納后飽脹已除,上方繼服5劑后異物感完全消失。
結 語
以上病例顯示,可以明確長期不恰當用力,或與呼吸配合不當的用力(主要是屏氣用力)會導致氣滯血瘀于胸(背)脘部。其主癥狀各異,但細辨必有氣滯和血瘀兩方面的癥狀,既有氣滯的脹、刺痛、攻竄不定等特征,又有血瘀的疼痛如刀割似針刺、痛處固定(包括固定部位的異常感)、瘀血發熱、晝輕夜重、舌質紫或有紫氣、脈弦澀等特征。上述諸證,不必悉具。臨證中,患者病位在胸(背)脘部,醫技檢查無陽性結果、或有陽性結果但與臨床癥狀不吻合、或按檢查結果治療無效的,細辨如有氣滯血瘀特征癥狀的,并患者有長期不當用力史的,應診斷為“慢性努傷”,證屬氣滯血瘀,治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方選血府逐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