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4年WHO定義的基礎上,美國公共健康服務中心、加拿大心臟康復協會和ACC/AHA相繼定義,使心臟康復的內涵和外延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加拿大心臟康復協會的定義:康復的目標是減輕癥狀、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和生活質量。康復的策略應包括減輕體重、戒煙、控制血壓和脂質代謝異常等各項服務;幫助解除精神緊張和爭取社會支持;制定運動處方,幫助增強運動耐量。美國公共健康服務中心的定義:心臟康復是綜合的長期計劃,包括醫療評價、運動處方、糾正心臟危險因素、教育、咨詢及行為干預。這些計劃是用來限制心血管疾病對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減少猝死和再次心肌梗死危險,控制心臟病癥狀,穩定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提高患者的心理、社會和職業適應能力。ACC/AHA的定義:指導患者保持理想的體重,教育其食用含低飽和脂肪和低膽固醇的飲食。如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130mg/dl(3.36mmol/L),除要給予特定飲食外,還要給予藥物治療,使LDL-C降至<100mg/dl(2.59mmol/L)。戒煙,并鼓勵患者參加正規的康復計劃。
現代心臟康復不同于我們平常所說的“理療”或“體育運動”,確切地說,運動僅是心臟康復/二級預防的一部分,非心血管因素,如心理、社會和職業因素同樣占據重要地位;心臟康復是廣義二級預防的一部分;心臟康復治療學是近年的新興交叉學科,需要心臟、心理、康復、理療及社會學等多學科合作。
心臟康復/二級預防的分期
目前國際上通常將心臟康復分為3期或3個階段。
第1期(第一階段):院內康復。為發生如AMI或ACS等心血管事件的住院患者提供預防和康復服務。第2期(第二階段):院外早期康復。為急性心血管事件后早期(3~6個月)的院外患者提供預防和康復服務,持續至事件發生后1年。也有人將第2期進一步分為2期,即在有監護條件下進行的康復稱為早期,通常為12周;無需監護條件下進行的康復稱為中期,持續至1年。
第3期(第三階段):院外長期康復。為心血管事件發生1年后的院外患者提供預防和康復服務。
適用對象
適用于在既往1年內發生過以下心血管事件的患者:AMI/ACS,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CI),穩定性心絞痛,心臟瓣膜修復術或置換術,心臟移植或心、肺聯合移植。
以往的各種指南(包括穩定性心絞痛、ST段抬高AMI、非ST段抬高ACS、PCI/CABG、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臟病及外周動脈疾病指南)均將心臟康復作為I A類建議強烈推薦。2007年AACVPR/ACC /AHA制定的指南主要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相關的心臟康復和二級預防展開。
影響實施的因素
影響心臟康復/二級預防實施的因素很多:患者因素,如患者拒絕接受等;醫生因素,如判斷患者具有高危合并癥和(或)禁忌證,不適合康復等;其他因素,如醫療機構能否提供相應的心臟康復/二級預防服務、醫療保險及費用問題等。
實施早期院外康復計劃的時機
對于住院治療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建議在出院后前1~3周即開始實施。
早期院外心臟康復/二級預防計劃。
對于心血管事件發生后1年以內在門診就診的患者,建議立即開始實施早期院外心臟康復/二級預防計劃。
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指南的主要內容
介紹適應證患者參與院外早期心臟康復計劃:通過醫務工作者與患者的交流,推薦并執行相應治療方案,引導適應證患者參與院外早期心臟康復/二級預防計劃。見表1。
通過心臟康復計劃提供高質量服務:通過對患者的生活方式調整、危險因素控制及心臟康復/二級預防措施的落實進行評估、隨訪和監督,心臟康復團隊與患者的主治醫生就康復治療中存在的醫療問題及特定患者的二級預防進行交流,確保心臟康復/二級預防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依從性。應結合患者的意愿,使方案易于獨立開展,易于長期全面的護理。每個實施方案都要求包含方案描述、評估參數、評估時間、方案調整及評估實施方案的數據來源等,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