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資料
患者,女,33歲。于2010年9月突然出現右下肢彌漫性腫痛,外院查,血常規:血沉、肝、腎功能正常。彩超、CT、MRI檢查示:深部軟組織腫塊,考慮“血管瘤”并行手術治療。病理報告:血管瘤伴血栓形成。傷口愈合良好出院,出院后未繼續治療,分別于2011年3月及2011年5月兩次出現左下肢彌漫性腫痛,住院。實驗室檢查:WBC(1.6~2.8)×10【sup】9【/sup】/L、PLT 82×10【sup】9【/sup】/L,ESR 126~132mm/小時,血紅蛋白,肝腎功能,凝血功能正常。胸部X片提示雙側胸腔積液,左下肢深靜脈造影示脛前、脛后、腘靜脈血栓形成。在溶栓、抗凝治療中,兩次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加強溶栓,抗凝、抗感染治療,第1次癥狀緩解出院,第2次癥狀不緩解。會診后考慮“系統性紅斑狼瘡”。查體:T 39.2℃、P 112/分、R 27/分、BP 95/60mmHg,唇發紺,左下肺叩診呈實音,雙肺底呼吸音消失,腹部高度膨隆,叩診呈鼓音,腸鳴音弱,右小腿見18cm手術瘢痕,左下肢明顯增粗,雙側足背動脈動存在。患者既往無口腔潰瘍、關節痛、皮疹、脫發、雷諾征、光過敏、口眼干燥等。給予甲基潑尼松60mg,抗凝、抗感染治療,次日體溫正常,左下肢腫脹消退,排便排氣,無腹痛、腹脹、第4天復查胸部X線片,胸腔積液吸收。免疫系統檢查:抗核抗體1:320(+)、抗雙鏈DNA 1:100(+)。抗心磷脂1:100(+)。至此,系統性紅斑狼瘡,繼發性抗磷脂綜合征確診明確。
討 論
該患者診斷SLE無疑義。SLE常以發熱、關節炎、皮疹、口腔潰瘍、脫發、雷諾征、一系至三系血細胞減少、腎損害、多漿膜腔炎癥起病【sup】[1]【/sup】。血中檢查出多種自身抗體。典型病例診斷不難,而以深靜脈血栓形成為首發表現,缺乏SLE的常見表現,常被誤診、誤治,甚至造成嚴重后果。該患者手術治療后應盡快查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會盡早明確診斷,給予激素、免疫抑制劑、抗凝治療,避免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張強等【sup】[2]【/sup】報道1例以下肢深靜脈血栓和肺動脈栓塞為首發癥狀的SLE。SLE常繼發抗磷脂綜合征(APS)。APS是指由抗磷脂抗體(aPL)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的總稱,主要表現為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血小板減少等,同一患者可有上述一種或多種表現。aPL是一組能與多種含磷脂結構的抗原物質發生反應的抗體,包括狼瘡抗凝物、抗心磷脂抗體、抗磷脂酸抗體和抗磷脂酰絲氨酸抗體等。APS單獨存在為原發性,臨床少見,與其他風濕并存為繼發性,多見于SLE。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主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56-865.
2 張強,葉偉祥,許白蘭,等.以下肢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為首發癥狀的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疑難病雜志,2004,3(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