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CT對早期腦梗死的診斷價值。方法:收治早期腦梗死(發病后24小時內)患者30例,對其CT表現作回顧性分析。結果:早期腦梗死30例患者第1次CT平掃檢查有異常征象20例(陽性率66.7%),未見異常10例(33.3%)。異常CT改變有以下幾種:腦實質密度稍降低、灰白質結構模糊、消失11例(55%);豆狀核密度稍低、境界模糊不清8例(40%);局部腦腫脹7例(35%),表現為腦回增厚變平,腦池、腦溝、腦裂變窄、腦室稍變形;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4例(20%)。所有病例在24小時后、1周內復查CT,均在相應部位顯示出明確的低密度腦梗死病灶。結論:早期腦梗死CT平掃檢查具有較高的陽性率,并可排除急性腦出血而間接提供診斷腦梗死的依據,24小時后的復查CT具有重要確診意義。
關鍵詞 早期腦梗死 計算機體層攝影術
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符合早期腦梗死診斷條件的患者30例,對其CT表現作回顧性分析,旨在進一步提高早期腦梗死診斷能力。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52~86歲,平均年齡69歲。發病時間3~20小時,平均11.5小時,臨床表現:頭暈、頭痛24例;突發性一側肢體乏力、偏癱21例,部分伴有感覺異常;口角歪斜、構音不清或失語9例;意識喪失、鼾睡、大小便失禁4例,均為腦動脈主干阻塞所致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伴有高血壓13例,糖尿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冠心病3例。
檢查方法:患者于急診或門診就診后立即進行CT檢查,采用Philips MX800螺旋CT掃描,以OML為基線,以10mm的層厚和層距行常規全腦掃描,然后在發現異常征象區域或可疑有異常區域增加5mm或2.5mm的薄層掃描。
結 果
30例早期腦梗死患者首次CT檢查(平掃),有異常征象20例(66.7%),檢查結果陰性10例(33.3%),異常的CT改變有:大片狀、小片狀稍低密度影11例(55%),伴有灰白質結構模糊、消失,大片狀稍低密度影病灶主要見于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在額顳頂葉見大片外形類似楔形稍低密度影,邊界隱約可見,波及皮質和皮質下,外側裂、腦溝、腦池稍變窄,側腦室稍變形,中線結構未見明顯移位,在超早期(6小時內)上述改變更輕;小片稍低密度影多見于基底節區、額頂葉,超早期密度改變大多難以顯示。豆狀核密度稍降低,境界模糊不清8例(40%);局部腦腫脹改變7例(25%),表現為腦回增厚變平,腦池、腦溝、腦裂變窄,腦室略變形;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4例(20%),表現為一側或兩側大腦中動脈密度增高,在鞍上池低密度對比下可清楚顯示,同一病例可有上述多種征象并存;所有病例均于首次CT檢查后24小時~1周內復查,均在相應部位顯示出明確低密度腦梗死病灶,首次CT檢查顯示的低密度病灶,其密度進一步降低,經過早期診斷和治療,本組無死亡病例,大面積腦梗死病例均遺留有不同程度后遺癥,小面積腦梗死病例大多預后較好,小部分留有較輕的后遺癥。
討 論
腦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缺氧或營養缺乏,而造成神經元、神經膠質及血管系統等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它是臨床上常見的血液高凝性疾病【sup】[1]【/sup】。
早期腦梗死是指發病后24小時內的病程期,以往認為24小時內腦梗死CT檢查多呈陰性,隨著CT設備的改進、增加密度及空間分辨率以及對早期腦梗死認識的提高,早期腦梗死3小時CT可顯示,24小時內陽性率可達79%【sup】[2]【/sup】,本組病例24小時內CT檢查陽性率66.7%。因此,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可為臨床及時有效地進行溶栓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目前,診斷腦梗死主要依據CT和MRI,CT檢查具有簡便、快速、易行且相對經濟特點,在臨床上仍作為首選檢查手段。早期腦梗死的CT表現主要:①梗塞區灰質密度降低,灰白質交界消失,發生于基底節區的梗塞,表現為豆狀核輪廓模糊或部分界限消失;發生于腦島部的梗塞,表現為腦島部皮質境界不清,灰白質交界消失。②輕微占位效應,與腦缺血水腫有關,表現為腦皮質溝變窄、消失,腦室變形等。③腦動脈密度增高征,多見于大腦中動脈水平段,又稱大腦中動脈征,其次是基底動脈,本組病例CT檢查陽性患者均出現上述征象。
CT平掃對于早期腦梗死的診斷價值體現在:①能夠發現早期腦梗死的征象,這些征象同時出現愈多則診斷可能性越大,由于此時主要病理變化是腦細胞水腫,在CT征象也較難觀察,所以要求檢查患者時須認真仔細觀察。②雖然CT檢查有時不能發早期征象,但腦部CT檢查能100%排除早期腦出血的存在,因此早期CT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排除腦出血等病變,間接提供腦梗死診斷依據,腦梗死與腦出血的治療有截然的不同,這也給臨床上治療腦梗死溶栓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對常規CT掃描時僅有腦灰白質交界模糊或外側裂變等輕微改變時,為防止漏診,對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壓等易患人群,出現身體局部麻木,口角歪斜,意識喪失等癥狀的患者尤為注意【sup】[3]【/sup】。但是CT也有不足之處,其對超早期腦梗死的范圍,閉塞血管的確定,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CT檢查不被發現,或僅顯示為模糊的稍低密度區,大多在24小時后才能清楚顯示。對于那些臨床考慮腦梗死但CT未發現病灶的患者,有條件時,應復查或追加MRI檢查。
參考文獻
1 白人駒.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4-76.
2 李松年,唐光健.現代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147.
3 葉爾努爾.急性(超急性)期腦梗死的CT診斷[J].新疆醫學,2008,38(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