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血液凈化室存在或潛在的風險及對策,提高護理質量。方法:找出血液凈化室存在的風險因素,強化風險意識,加大風險監控。結果:護士風險意識增強,護理質量提高,加強了整體突發應急事件的能力。結論:在血液凈化室實施有效護理風險管理可消除不安全隱患,提高專科護理質量。
關鍵詞 血液凈化室 護理 風險管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公眾健康知識水平的提高,法制意識的增強。護理管理者面臨如何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減少差錯事故發生、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服務安全的重要課題【sup】[1]【/sup】。血液凈化室內危、急、重患者多,病情復雜多變、護理工作具有責任重、難度大、風險高、等特點。因此,加強風險管理、做好預見性護理,提高血液凈化質量,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
風險因素
未及時履行風險告知義務:由于現在的護理人員,絕大多數是獨生子,人際交往及角色適應能力相對欠缺,不注重與患者交流,自我保護能力差,不能充分評估現存或潛在的護理風險,如對糾紛潛伏期患者及陪護人員的態度及行為表現不能及早識別處理等。血液凈化室屬于封閉式管理,一些護理行為有時僅有護士和患者參與,所有的診療和操作不可能全部做到讓患者簽字和知情,由于沒有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導致護患糾紛發生【sup】[2]【/sup】。
護患自身因素:護理人員無慎獨精神,不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如不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是導致護理缺陷后果嚴重的風險之一;不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是造成感染的易患因素。機械執行醫囑欠病情動態觀察能力,影響治療方案的實施,從而導致護理缺陷及糾紛;患者由于長期透析,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心理承受力及機體抵抗力較差,對疾病易感性強,患病時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稍有疏忽容易延誤搶救時機。
醫療儀器的使用方面:血液凈化室有透析機、水處理機、呼吸機、除顫儀、心電監護儀、吸引器、空氣凈化器等,可能因使用不當或儀器性能不佳影響患者的治療與急救。
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健全、管理者對潛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預見性,以至于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隨意性較大,不少糾紛與制度執行不嚴有關等。
醫療費用:醫療費用是患者比較關注的敏感問題,隨著住院天數和治療,藥品等費用的增加,一旦病情有反復未達預期效果,就會因費用導致糾紛。
其他因素:環境及其他風險,如突發性事故如停電、停水及機器故障,或因地面濕滑導致跌倒,低血壓突然站立而暈厥等。
風險管理及對策
加強與患者、家屬溝通及時履行告知義務:患者入院時要詳細介紹病區環境,及時告知有關透析知識、各種檢查治療存在的風險等實施心理護理,做好健康教育,以取得患者的理解與支持,改善護患關系。做特殊治療前應詳細告知,如患者透析治療前詳細講解透析治療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風險等。
強化風險意識健全各項制度和流程:每季度組織一次護理人員學習《執業護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職業道德規范等相關法律法規【sup】[3]【/sup】,讓護理人員用慎獨精神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執行護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規程。結合血液凈化室的實際,按照《臨床護理應急預案與程序》的要求制定預案及程序,使護理人員在日常各項護理活動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以人為本合理排班并強化專科知識學習提升專業技能:護士長應掌握每位護士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實行彈性排班,盡可能滿足護士在生活和學習等方面的需求,有計劃的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與考核,定期選派人員外出進修學習,通過多形式、多途徑的學習不斷拓展理論技術水平,從法律的角度滿足患者人性化的需要。
推行“一日清單”制讓患者明白消費:推行一日清單制,嚴格按照物價標準收取各種治療,護理等費用,對患者不明白的收費項目及時進行解釋,如有錯收及時糾正。
加強醫療儀器管理:設專人負責檢查與維護,定期檢測,規范儀器操作程序及使用后整理和檢查。如發現儀器故障立即停止使用,并請專業技術人員檢修。
加強消毒隔離工作: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每月對透析室空氣、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反滲水、透析液進行監測,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分析,制定措施,并上報感染科,確保醫院感染監控。
結語:透析患者風險因素來自于諸多方面,護理管理者要有風險意識,發揮表率示范作用,將人文理念傳達給護士,加強護理人員情商的培養,著重培養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素質,加強對環節質量風險的監控,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需不斷的健全和推進,真正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優質的專科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亞潔.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2):918-920.
2 蘆玉霞,張依群.護患糾紛發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實用醫技雜志護理研究,2008,15(3):347-348.
3 黃秀玲.談談如何做好外科護理安全管理工作[J].淮海醫藥,2010,28(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