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統常見的危重癥之一,約20%患者可能因并發全身性炎癥反應(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等嚴重并發癥而轉為重癥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率很高。AP肝功能衰竭的發生率較肺和腎功能衰竭要少見約5%,一旦發生肝功能衰竭則死亡率較高。本文回顧性分析近3年來68例急性胰腺炎并肝臟損害病例,探討其病因,臨床特點及治療轉歸。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68例急性胰腺炎并肝臟損害病例(不包括既往有肝病史),按Ranson評分標準分為輕型胰腺炎49例(72.1%);重型胰腺炎19例(27.9%)。其中男42例,女26例,男女比例1.6:1。年齡26~75歲之間,平均42歲。
方法:對所有病例下列項目進行統計分析:①病因及誘因:包括膽道疾病,飲酒,高脂血癥及暴飲暴食等。②實驗室檢查: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谷氨酰轉移酶,總膽紅素等。③治療及轉歸。
結 果
病因與誘因:膽道疾病42例(61.8%),其中膽石癥32例(47.1%),膽囊切除術后4例(5.9%),急慢性膽囊炎6例(8.8%);飲酒誘發15例(22.0%);高脂血癥7例(10.3%);暴飲暴食4例(5.9%)。
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入院第2天查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輕度升高(各項指標在正常值2倍以內)30例(44.1%);重度升高(各項指標在正常值2倍以上)38例(55.9%)。
肝臟損害與發病誘因的關系:肝功能輕度升高者30例,其中暴飲暴食4例(13.3%);高脂血征6例(20.0%);飲酒9例(30.0%);膽道疾病11例(36.7%)。肝功能重度升高38例,其中高脂血征1例(2.6%);飲酒6例(15.8%),膽道疾病31例(81.6%)。
轉歸:所有患者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均給予保肝治療,并避免應用損害肝臟藥物,于腹部體征消失,生命體征平穩,出院前2天復查肝功能各項指標,觀察肝功能恢復情況,其中57例恢復正常,還有11例仍有肝功能輕度異常,但均較入院時明顯好轉,這11例患者中膽源性8例,其余3例均酒精性。本組患者中無肝功能衰竭的發生。
討 論
由于肝臟與胰腺的特殊解剖關系及其復雜的生物轉化機制和生理合成功能,對AP病情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認為AP時肝臟損害的治療是急性胰腺炎防治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急性胰腺炎時發生血清膽紅素,轉氨酶以及堿性磷酸酶的升高,這是膽管梗阻,肝實質壞死,膽管周圍炎造成的【sup】[1]【/sup】。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并肝臟損害病例中,膽源性胰腺炎所占比例最高,本文68例患者中膽道疾病42例(61.8%),在急性膽道梗阻早期,酶活性可升高至正常的8倍以上,但不論梗阻有無解除,24~72小時內均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sup】[2]【/sup】,本文肝功能重度升高者中膽道疾病31例(81.6%),且23例在72小時內降至正常,但也有8例在出院前復查仍未完全恢復正常;其次為酒精性胰腺炎,本文68例患者中占22.0%,其肝損傷可能與長期酗酒造成肝實質損害有關。
盡管急性胰腺炎導致的肝臟損害絕大多數能自行恢復,但是對于少數需要較長時間肝功能才能恢復的患者,以及重癥胰腺炎合并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早期應用保肝藥物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68例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原發病及保肝治療后,其中57例肝功能恢復正常,11例雖然未完全恢復正常,但均較前明顯好轉,各項指標均在正常2倍以下。
參考文獻
1 潘國宗,主譯.胃腸急癥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
2 潘華君.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異常的臨床評價及治療探討.中華消化雜志,2004,24:74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