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家庭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遵醫行為的效果。方法:將100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在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的健康指導,試驗組在出院后給予積極的家庭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不干預。結果:試驗組在各項檢查指標(除總膽固醇外)、遵醫行為(除血壓監測外)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家庭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不良習慣,促進患者的遵醫行為,提高生命質量。
關鍵詞 家庭護理 腦梗死 遵醫行為
腦梗死是指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壞死軟化,是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約占75%【sup】[1]【/sup】,患病率459/10萬【sup】[2,3]【/sup】。患者因長期受疾病折磨,日常活動受到限制,影響生理功能和軀體功能正常發揮。出院后的家庭護理是關系到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措施。現采取家庭護理干預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經過腦梗死治療出院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方法:兩組在住院期間均接受腦梗死相關知識的系統教育,出院時在飲食調節、運動鍛煉、藥物治療、血壓監測、心理衛生、矯正不良習慣等幾方面進行指導,患者均表示接受并已掌握。試驗組出院后即進行家庭護理干預,即護士每月家訪1~2次,并不定時與患者保持電話聯系;對照組不進行家庭護理干預。
療效評價:患者出院6個月后即進行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遵醫行為),包括負面心理、不良習慣、血壓監測、遵醫用藥、運動鍛煉、飲食調節。干預前和干預6個月后,分別對患者空腹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尿酸、肌酐、收縮壓、舒張壓等檢查指標進行測定,并對兩組進行比較。
結 果
兩組出院6個月后遵醫行為比較:試驗組總體遵醫行為(除血壓監測外)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兩組各項檢查指標比較,見表3。
討 論
遵醫行為指患者執行醫囑的程度【sup】[4]【/sup】,是患者對醫生治療方案的配合性和依從性程度。提高對腦梗死患者家庭護理干預,患者的的功能得到了較好的恢復,說明家庭護理干預對提高腦梗死患者遵醫行為有重要作用。患者在負面心理、不良習慣、遵醫用藥、運動鍛煉、飲食調節等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家庭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促進患者的遵醫行為,提高保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實施家庭護理干預,患者將治療行為與日常生活習慣結合起來,通過不斷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使之建立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組資料表明,兩組出院6個月后遵醫行為比較,試驗組總體遵醫行為(除血壓監測外)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家庭和社會對患者的支持,對提高治療效果有積極的作用。家人的關心、支持和督促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因此腦梗死患者疾病的控制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社會的關心,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通過讓家屬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和監測中【sup】[5]【/sup】,可以有效的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患者的整個家庭建立起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和諧的家庭關系,有利于提高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8-236.
2 葉小玉,尹德銘,黃秀全.腦卒中后遺癥的家庭指導[J].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2004,8(8):85-86.
3 楊明明.腦卒中后抑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1,7(4):159-160.
4 孟憲華.腦卒中患者家庭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3(4):312.
5 劉桂花.家庭護理干預對老年性腦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復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6,3:94-9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出院6個月后遵醫行為比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