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總結11例顱腦外傷幼兒患者的預見性護理,及時發現和解決患兒存在和潛在的護理問題,使護士在工作中從患兒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層面去評估患兒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探討實踐出更有效的護理方法。醫護人員的預見意識與積極主動采取的護理防范措施,能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兒康復。由于幼兒的顱腦發育并不是完全,還有發育的空間,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腦外傷引起的臨床癥狀會逐漸消失。所以醫護人員和家屬對患兒的未來有信心,合理治療,精心護理。通過11例患兒的治療與預見性護理,療效顯著。對理論上預后較差的顱腦損傷患兒的治療要不放棄。主要的護理措施為醫護人員及家屬對未來有堅定的信心,保持呼吸道通暢,嚴密觀察患兒的意識、瞳孔、生命體征,根據病情特點進行預見性護理。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 顱腦損傷 患兒 應用
臨床資料
2010年11月~2011年5月收治顱腦損傷患兒11例,年齡8個月~6歲,其中男9例,女2例。主要原因:從樹上墜落4例,從房頂墜落2例,從3層以及4層樓房墜落2例,抱幼兒者不慎失手摔下2例,車禍1例。意識障礙:深昏迷1例,昏迷6例,淺昏迷3例,嗜睡1例。
預 后
死亡1例,完全康復8例,2例留有腦外傷后遺癥,現仍在康復鍛煉中。復合外傷2例(其中1例伴有脾破裂,1例因為車禍外傷嚴重,救治48小時再次并發腦出血搶救無效死亡),重度腦挫裂傷1例,急性硬膜下血腫5例,慢性硬膜下血腫1例,彌漫性硬膜下血腫2例。手術8例,保守治療3例,其中再次手術2例。住院天數1周~3個月,2例留有腦外傷后遺癥:一側肢體偏癱。GLS評分4~13分。1例患者因從6米高的樹上墜落導致重度腦挫裂傷而深昏迷,家屬至多家上級醫院求救,經GLS評分僅4分,都婉拒治療,家屬不忍放棄,只求按常規治療。我院ICU會診后決定救治,經過1周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患兒的意識障礙減輕,轉為昏迷,轉出ICU至神經外科繼續治療,3個月后患兒完全恢復健康,感覺運動正常,經詢問智力較前下降,最后出院。另1例患兒不慎從樹上墜落后2小時出現意識障礙,送醫院行頭顱CT顯示硬膜下血腫30ml,患兒家屬要求繼續觀察,拒絕手術,經保守治療6小時候后患兒完全清醒,復查CT,血腫大部分已吸收,24小時候血腫完全小時。患兒由于其顱腦發育并不是完全,還有發育的空間,可塑性很強,但是只要積極治療護理,嚴密觀察,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腦外傷引起的臨床癥狀會逐漸消失。同等程度的顱腦損傷患兒比成人其康復時間更短,康復程度更高。
護理體會
在整體護理的基礎上,積極發揮護士的主動護理能力,細心觀察,全面評估,對潛在的護理問題積極處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康復。
醫護人員對每位患兒都有信心,經常呼喚患兒,適當刺激患兒,動作輕柔,觀察仔細,發現患兒異常表現,及時報告醫生。如本來躁動的患兒,突然活動減少或者安靜,要提高警惕,立即查看瞳孔及對刺激的反應能力,瞳孔變化,很有可能是再次出血或者出血量增加。
保持呼吸道通暢,沒有建立人工氣道的患兒頭要偏向一側,所用鼻導管、胃管、導尿管等要比實際小兒應用的稍小,以減少對患兒的不良刺激,氧飽和度檢測探頭最好夾腳趾上,經常輪換。對建立了人工氣道的患兒,要固定要氣管導管,防止意外拔管。吸痰時動作要輕柔、時間要根據氧飽和度控制在<10秒,因為患兒對缺氧更為敏感。做好氣道濕化,防止痰痂形成或者痰液過于稀薄,對于使用呼吸機的患兒,要給予小潮氣量,最好<5ml/kg體重。術后根據病情,及時拔管,減少不良刺激。
對躁動患兒可以采用寬10cm表面光滑的n型薄木板,使其雙手臂約束于墊了小棉被的木板上,雙臂外展約45°~60°,約束帶要寬,最好>6cm,經常查看松緊是否適宜,脫離呼吸機,病情穩定后及時轉出ICU,享受親屬陪護。
最好皮膚護理,定時翻身2小時/次,拍背,經常按摩受壓部位,因為患兒皮膚比較嬌嫩,容易壓紅。出現高熱時,最好無力降溫,如酒精擦浴或者灌腸,減少冰毯的使用,可以使用冰枕,及時更換冰塊,保持冰枕的溫度在0~5℃。過于躁動的患兒可以根據體重應用咪唑安定鎮靜。
病情相對穩定后,給予播放音樂、給予安撫、呼喚等喚醒治療,促進蘇醒。嚴格無菌操作,做好空氣消毒,減少院內感染。鼻飼流食,防止腸道菌群移位,給予胃腸營養支持,促進康復。
結 語
預見性護理可以提高護士的病情觀察能力,不斷改進護理方法,顱腦損傷患兒病情變化快,但是較成人的預后較好,故要更仔細、認真觀察病情,操作輕柔,對躁動患兒約束差,故要防止各管道的意外拔除,隨時巡視患兒,避免吸氧管、輸液管道的脫落。根據患兒特點,不斷提高護士的預見能力,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更好的服務于患兒。
參考文獻
1 陳紅仙,郭延玲,王小雨,等.小兒顱腦損傷的觀察與護理126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28.
2 繆建平,錢小紅.2歲以下嬰幼兒顱腦損傷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8):30-31.
3 韓彩蘭.小兒重型顱腦損傷的護理99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2(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