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肝臟腫瘤 淋巴瘤
病歷資料
患者,男,57歲。因“發熱待查”收住呼吸科,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給予抗炎、補液、退熱等治療,癥狀消失,體溫降至正常。查體B超示:肝內左葉6.7cm×9.0cm異常回聲(非均質脂肪肝、左肝占位)、肝囊腫、膽囊多發結石伴慢性膽囊炎、肝外膽管擴張、雙腎結石、前列腺增生。因“膽囊結石”轉入外科治療,查體腹部無明顯陽性體征,淺表未觸及腫大淋巴結。腹部增強CT示:膽囊結石、肝臟及左腎多發囊腫、脾臟多發鈣化、右腎點狀高密度影考慮結石或鈣化,未發現肝臟占位。MRI提示:肝左葉實性占位(良性可能性大)、肝臟多發小囊腫、膽囊結石。B超造影顯示肝左葉異常回聲區6.4cm×8.2cm血管灌注正常,考慮正常肝組織。行膽囊切除術、肝臟活檢術。術中見肝臟左葉臟面可見5cm×6cm腫物,顏色較肝臟正常組織略白,呈半球形,表面光滑,呈外生性生長,邊界清楚,與其他臟器無粘連,觸之與肝臟組織硬度相同。于腫物中部切除0.5cm×0.5cm大小組織行冰凍切片檢查,鏡下可見大量淋巴組織及少量正常肝細胞,不除外淋巴瘤。術后石蠟切片病理檢查及免疫組化檢查確診為肝臟B細胞淋巴瘤。術后1周給予化療,方案為:注射用環磷酰胺200mg靜滴d1,注射用鹽酸表柔比星40mg靜脈注射d1、d2;注射用硫酸長春新堿2mg靜脈注射d1、d8;醋酸潑尼松片100mg口服d1~d5。化療過程中患者有脫發、雙手麻木感,無惡心、嘔吐等不適,化療1周期后B超復查肝臟淋巴瘤由6.7cm×9.0cm縮小至5.6cm×6.7cm。隨后再行2次化療,方案同前,但復查腫瘤大小無明顯變化。患者后轉北京309醫院肝膽外科行左半肝切除術,完整切除腫瘤。北京309、301醫院病理科會診結果為:小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性,考慮為MALT型邊緣帶區B細胞淋巴瘤。術后給予化療,方案為DIEP方案,地塞米松20mg d1~d3,異環磷酰胺2.0g d1~d3,美司鈉0.4g IFO后0、4、8小時,3次/日,d1~d3,依托泊苷注射液0.1g d1~d3,順伯30mg d1~d3;目前,患者在我院繼續化療。
討 論
原發性肝臟淋巴瘤(PHL)臨床上非常罕見,只占所有結外淋巴瘤的不到1%。原發性肝淋巴瘤是指淋巴瘤局限在肝臟,而脾臟、淋巴結、骨髓或全身其他淋巴組織無淋巴瘤累及證據。PHL發病年齡5~87歲,平均55歲,男女之比2.3:1,中年男性多發。突發、一過性高熱是PHL常見癥狀,同時還可伴有腹部疼痛、肝區不適、體重下降等,也有一部分人無任何不適,體檢偶然發現。因為PHL不累及骨髓,所以大多數病例血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內。所有病例腫瘤標志物AFP和CEA均無顯著升高。本例以發熱為首發癥狀,住院期間檢查發現肝臟占位。B型超聲、CT和MRI等雖能較好顯示PHL,但均缺乏特征性表現。本例術前CT、MRI均未能夠明確診斷,而且B超造影發現占位和正常肝組織無明顯差別。既往個案報道術前基本都未得到明確的診斷,主要通過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治療上有兩種意見。由于本病對化療敏感,早期聯合化療可能取得持續緩解,治療數個周期后,包塊可完全消失,故有學者主張只需化療。而另有學者認為,只要情況允許,應積極行包塊切除術;或在化療后包塊明顯縮小的情況下再行包塊切除術。由于缺乏前瞻性、大宗的臨床研究,所以本病目前尚無確定的推薦治療方案。該病預后較差,平均生存期僅15.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