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對一起由沙門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發生原因分析。方法: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資料分析和實驗室檢驗結果,進行判斷分析。結果:經實驗室檢驗,結合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確認為一起由沙門菌屬B群,鼠傷寒沙門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結論:發生食物中毒的原因與熟食未熱熟與砧板生熟不分造成的交叉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并在食用前未能將熟食徹底完全加熱透有關,從而細菌大量生長繁殖,食用后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關鍵詞 沙門菌 食物中毒
沙門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較廣,大多數存在于家禽、飛鳥和家畜、鼠類及某些野生動物的腸腔和內臟中,當禽畜發病時,細菌就可以從腸道淋巴侵入血液而遍布全身組織,如果食用時沒有徹底加熱或生熟食品交叉感染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尤其是食用病死的畜肉,中毒機會就更大,除了家禽、家畜廣泛存在沙門菌外,魚類、蛋和蛋制品也經常帶有沙門菌。有人曾做過調查,在10份蛋清中,發現3份有沙門菌。因此,吃未加熱的熟食或吃生雞蛋也較易引起沙門菌食物中毒。2009年6月22日某飯店發生了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資料分析和實驗室檢驗證實是一起由鼠傷寒沙門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流行病學調查
發病時間及人數:2009年6月22日中午,李家在某飯店招待親朋好友,在當天14時起,陸續有進餐人員出現惡心、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截止到第2天上午9時,共發病15例。
人員分布情況:6月22日中午就餐人員共78人,總發病數25例,發病率19.2%,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
現場調查:該餐廳食堂從業人員有4人未取得健康證,衛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廚房簡陋,無備餐間,冰柜、冰箱生熟食品混放,防蠅設施不完備,展板,刀具、生熟不分。當天菜譜為涼菜、熟食拼盤、排骨燉豆角等,主食為米飯。
臨床表現
患者主要癥狀是發熱37.9~40.1℃,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并患頭痛、乏力、食欲不振,重癥患者有脫水、休克等現象,潛伏期2~19小時。發病高峰在進餐后5~10小時。經及時用藥和對癥治療,全部患者于發病后72小時內治愈出院。出院后身體狀況良好。
實驗室檢驗
標本采集:6月22日17:00,疾控中心接到上報疫情后,趕赴醫院進行現場及患者采樣,采集患者肛拭11份,餐廳人員肛拭2份,砧板、刀具涂抹標本各1份,共15份,其他剩菜未能采集到。
方法與材料:檢測方法:根據GB/T4789.4-2008及《沙門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WS/T 13-1996進行肉湯增菌培養、分離、再施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學檢定,以上用試劑購于杭州生物制劑公司、北京陸橋公司、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所有試劑均應在有效期內使用。
對15份檢樣分別作沙門菌,志賀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可疑菌落在SS瓊脂平板上生長,黑色菌落,中等大小,邊緣整齊菌落。以無菌手續挑取上述平板菌落,接種在TSI瓊脂斜面。見表1。
生化反應:斜面置36℃24小時觀察結果如下。
血清學鑒定:分別用沙門菌屬、志賀菌屬、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診斷學清,于疑似菌落做血清凝集實驗,沙門菌屬血清凝集呈陽性反應。其他陰性。
討 論
沙門菌食物中毒易發生于夏季5~9月,中毒的食品主要為動物食品,如熟肉類、蛋類、涼菜中,被污染的動物性食品夏季溫度較高下存放時間過長,并在食用前未徹底加熱;將會導致細菌大量生長繁殖,食用后易引起食物中毒。該飯店提供的熟食在購買后當未放入冷藏柜中,廚師用生熟不分的案板和刀具將其切開,又未經加熱后售出而引起的該事件發生。該飯店的食品從業人員應注意個人衛生,完善衛生制度,以減少此類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表1 生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