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11年3月采用非甾類抗炎藥配合四妙散加味與秋水仙堿對于治療原發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206例,并對疼痛的緩解時間進行比較,便于更好地指導臨床。
資料與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08例,年齡32~57歲,病程1個月~8年,VAS評分7.6~9.8分;對照組98例,年齡33~56歲,病程2個月~7年,VAS評分7.3~9.7分。兩組資料在年齡,病程,疼痛指數(選擇治療前的VAS評分法),無顯著性差異(u檢驗,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標準【sup】[1]【/sup】。①多以單個趾、指關節猝然紅腫疼痛,逐漸痛劇,晝輕夜甚,反復發作,可伴有發熱、頭痛等癥;②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可有痛風家族史,常因勞累、暴飲暴食、高嘌呤飲食、飲酒及外感風寒等誘發;③初起可單關節發病,以第1跖趾關節為多見,繼則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甚則關節腔滲液。反復發作后,可伴有關節周圍及耳廓、耳輪及趾、指骨間出現痛風石;④血尿酸、尿尿酸增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可增高;⑤X線攝片檢查可見軟骨緣鄰近關節的骨質有不整齊的穿鑿樣圓形缺損。
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疼痛情況:該法比較靈敏,有可比性。具體做法是:在紙面上劃一條10cm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測量該記號與0點端的長度即為疼痛分值。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美洛昔康2次/日,7.5mg/次口服。配合四妙散加味:蒼術20g,黃柏20g,薏苡仁40g,牛膝20g,澤瀉30g,獨活20g,防風20g,地龍15g,丹參15g,細辛3g。疼痛劇烈者,加乳香10g,沒藥10g;病程較長者加雞血藤20g,川芎10g;關節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0g,伸筋草15g。日1劑,2次/日水煎服,療程1周。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片,急性期先給予負荷量1mg,以后每2~3小時口服500μg的劑量給藥直至疼痛緩解或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或總劑量達6mg;預防痛風急性發作時每天或隔日口服0.5~1mg,療程1周。治療期間囑患者多飲水,避免勞累、受涼,戒煙、酒,控制飲食,避免誘發因素。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up】[1]【/sup】中痛風的療效標準擬定。①臨床治愈: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檢查指標正常。②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③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標有所改善。④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顯著改善。
疼痛指數選擇VAS評分法:在治療后12小時、24小時、2、3、5、7天進行測定,數據分析及療效判定VAS下降80%為顯效,20%~80%為有效,VAS下降<20%為無效,VAS增加為惡化。
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資料以(X±S)表示,采用組內用t檢驗,組間用方差分析,療效比較用X【sup】2【/sup】檢驗。
結 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兩組臨床疼痛指數比較:兩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變化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能迅速緩解疼痛。見表2。
討 論
秋水仙堿因其毒不良反應較大,臨床應用有一定的限制,主要適用于對非甾類抗炎藥有禁忌癥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國內某些專家認為《英國國家藥典》(BNF)推薦的劑量和用法不能為我國痛風患者所耐受,我國用法及用量:首日1.5~3.0mg,分2或3次服用,以后0.5~1.5mg/日,分2或3次服用;連續7~14天1療程。
非甾類抗炎藥是控制痛風急性發作癥狀的首選藥,雖不及秋水仙堿作用迅速,但也有很好的抗炎鎮痛作用,且藥源充足,不良反應相對較少,是很好的替代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合酶活性而發揮抗炎作用。但中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使血尿酸增高,故應選水楊酸類外的非甾類抗炎藥。吲哚美辛是用于治療痛風發作的經典非甾類抗炎藥,其他有效的藥物包括雙氯芬酸、美洛昔康、洛索洛芬、萘普生等。選擇性COX-2抑制劑,塞來昔布等能減少胃腸道的不良反應,但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是否優于其他非甾類抗炎藥并無結論。除過敏、肝腎功能不全、以及消化道活動性潰瘍或長期服抗凝藥者以外,大多數患者首選非甾類抗炎藥。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病因乃是暴食膏粱厚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等使痰濕流注關節、骨骼等處,病機關鍵是痰濕瘀阻,痹阻經絡。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治療上以清熱利濕、疏風化瘀、通絡止痛。常用四妙散加味,清熱燥濕,補肝腎,強筋骨。是治療下焦濕熱的良方。方中蒼術辛、苦,溫。歸脾、胃、肝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泄瀉水腫之功;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有明顯消炎作用;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可健脾滲濕,除痹止瀉;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使濕熱之邪有出路;澤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主清濕熱;獨活疏風解毒,活血祛瘀,止痛;防風解表祛風,勝濕止痙,取“風能勝濕”之意;地龍,丹參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細辛,祛風止痛、化飲;、通竅。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利濕除痹、消炎鎮痛之功。該中藥與非甾類抗炎藥同時應用,較對照組可迅速緩解疼痛,不良反應小,深受患者好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5-89.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值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