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病癥,發病原因主要由于飲食喂養不當,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厭食患兒一般精神狀態均正常,但日久可出現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抗病力弱,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故應及時治療。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厭食患兒越來越多,多發于1~6歲兒童,尤以城市獨生子女多見,我院自2009年9月~2010年9月采用推拿配合中藥敷臍治療小兒厭食癥9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98例患兒中,男52例,女46例;1.6~3歲57例,3~6歲41例。98例患兒發病最短時間2周以上,均排除其他系統疾病所致厭食,符合推拿治療及中藥外敷的指征。
中醫辨證分型:分為脾胃不和、脾胃氣虛、脾胃陰虛和肝旺脾虛四型。①脾胃不和:厭食或拒食,面色少華,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苔脈無特殊改變;②脾胃氣虛;厭食或拒食,面色萎黃,精神稍差,肌肉松軟,或形體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夾不消化食物,舌質淡,苔薄白,脈無力;③脾胃陰虛:厭食或拒食,面色萎黃,形瘦,口干食少飲多,甚則每食必飲,煩熱不安,便干溲赤,舌質紅,苔凈或花剝,脈細無力;④脾虛肝旺:厭食或拒食,性煩易怒,好動多啼,咬齒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凈,脈細弦。
治療手法:①脾胃不和:補脾經,揉板門,運內八卦,掐推四橫紋,摩腹,揉中脘,揉天樞,按揉脾俞、胃俞,捏脊;②脾胃氣虛:補脾經,補大腸,補腎經,掐推四橫紋,摩腹,揉中脘,揉天樞,捏脊,按揉脾俞、胃俞、腎俞;③脾胃陰虛:補脾經,補胃經,揉板門,運內八卦,揉中脘,揉關元,按揉脾俞、胃俞、腎俞,捏脊;④肝旺脾虛:補脾經,清肝經,清大腸,揉板門,運內八卦,揉膊陽池,揉中脘,拿肚角,按揉脾俞、胃俞,捏脊。以上推拿手法每日1次,6天為1療程,治療1~2個療程。⑤中藥敷臍:吳茱萸,香附,甘草,焦山楂,共研細末,調拌蛋清,外敷貼肚臍。1次/日,6天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up】[1]【/sup】擬定。①治愈:食欲顯著增強,食量增加;②好轉:食欲好轉,食量略有增加;③無效:食欲未見改善。
結 果
治愈88例,好轉7例,無效3例。
討 論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引起,如《小兒藥證直訣·虛贏》:“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幼幼新書肌膚贏瘦第十二》:“兒贏瘦不生肌膚,皆脾胃不和,不能飲食,故氣血虛弱,不榮肌膚……”。從中醫觀點來看,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飲食不節,或因喂養不當,以及長期偏食等情況,傷及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從而產生見食不貪,肌肉消瘦,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F代醫學認為本病與缺乏微量元素鋅有關,嬰幼童缺鋅時,口腔黏膜半衰期縮短,黏膜呈現增生和角化不全,舌乳頭的味蕾被脫落的黏膜梗阻,呈現味覺癡鈍,食欲減退甚至厭食。故常以補充微量元素鋅來治療厭食,但療效不確切,中醫藥在治療小兒厭食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多采用“運脾、健脾、養胃”等治療方法,但小兒藥依從性差,且服藥困難,我們充分發揮祖國醫學優勢,以小兒推拿配合中藥敷臍治療小兒厭食癥,小兒推拿按摩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結合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在其身體的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按摩,小兒皮膚薄嫩,中藥敷臍吸收效果好,又免除了服藥的痛苦,兒童容易接受【sup】[2]【/sup】。手法中,選擇補脾經以健脾益氣和中,運內八卦以消宿食開飽脹,掐推四橫紋以調中行氣、消脹散結,摩腹、揉中脘以消積化滯,行氣通絡,按揉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捏脊有促進消化吸收,調節神經功能,推動氣血運行,促進小兒發育的作用。諸法合用共奏鍵脾、運脾、和胃之功。另外,結合中藥外敷,吳茱萸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的作用,現代藥理學認為其有抗胃腸痙攣、排除胃腸積氣、抑制腸內發酵等作用,香附、山楂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功能等作用,甘草有調節免疫功能,諸藥合用共奏消食化積、啟脾開胃之功。推拿及中藥敷臍屬于外治法,簡單易行,解決了患兒服藥困難的問題,且家長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
2 江育仁,張奇文.實用中醫兒科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