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胎膜早破 護理 預防 圍生兒 早產
在臨產前胎膜破裂者,稱為胎膜早破。胎膜早破對妊娠和分娩均有不利影響,早產率及產褥感染率升高;也可使宮內感染率升高,吸入感染羊水可導致胎兒吸入性肺炎;由于宮內感染和臍帶脫垂使胎兒窘迫及新生兒肺炎,圍生兒死亡率均顯著增高。做好胎膜早破的預防和護理,對降低圍生兒死亡率,減少圍產期感染率均有重要意義。
臨床資料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分娩的產婦總數1080例,其中胎膜早破90例(8.4%);80例患者中,骨盆異常5例(6%);外力對腹部沖擊10例(12.5%);臀位20例(25%);瘢痕子宮3例(3%);下生殖道感染的6例(7.52%);無明顯誘因36例(45%)。
臨床表現與診斷:孕婦突然感到有液體自陰道流出,繼而少量間斷性排出。腹壓增加時,如咳嗽、負重等羊水即流出,肛診時將先露部上推時見到流液量增多即可明確診斷。
預 防
針對這80例胎膜早破孕婦的發病誘因,預防方法總結如下:
加強孕期飲食管理:孕婦缺微量元素鋅、銅,可引起胎膜早破,銅缺乏干擾膠原纖維和彈性蛋白的成熟過程,而致胎膜早破。因此,營養不良的孕婦易發生胎膜早破,指導孕婦使用富含維生紊及礦物質的食物,如魚,蛋、瘦肉、動物肝和翅膀、新鮮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補充適量的微量元素(鋅、銅),可增加胎膜的彈性和韌性,對預防胎膜早破有重要作用。
定期產前檢查:常規于12周孕檢建卡,以后于第16、20、24、28、30.32,34,36,37、38、39、40周各檢查1次,共12次,異常時增加檢查次數,骨盆異常及頭盆不稱是引起胎膜早破的常見因素。骨盆狹窄致胎位異常或頭盆不稱,臀位或橫位是先露部與盆壁間留有空隙,當盆腔內壓力發生變化或受外加壓力時,宮頸121處的胎膜,難以承受增加的壓力,便可發生胎膜早破。筆者所統計80例患者中,臨產后,胎先露未銜接者占20%,故應加強產前檢查,發現異常胎位后,宜在第28~32周予以糾正,可行胸膝臥位、針灸或B超監護下的外倒轉術及中藥治療。多胎妊娠或羊水過多,孕婦應注意臥床休息,避免任何增加腹壓的因素,如防止便秘和劇烈咳嗽。未足月出現子宮收縮時,應及時給與沙丁胺醇或硫酸鎂等子宮松弛劑,抑制子宮收縮。對于官頸內口松弛者,可在非孕期修補,或在孕12~16周行宮頸環扎術。環扎部位應盡量靠近宮頸內口水平。
避免腹部機械性創傷:當晚期行盆腔檢查、性交、剝膜引產都可引起胎膜早破,應盡量避免。如需做羊膜腔刺時宜在B超下進行。
配合醫生進行相應處理及護理
防止臍帶脫垂:胎膜早破孕婦應住院待產;密切注意胎心音變化;胎先露部未銜接者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以側臥為宜,防止臍帶脫垂。已臨產者,均不阻止產程繼續進行。同時要密切觀察陰道排出液的性狀,是否混有胎糞,如為頭先露者,羊水含胎糞者視為胎兒宮內窘迫,應立即匯報醫生及時終止妊娠,并做好早產兒搶救準備工作。
保胎治療:若孕齡為30~37周,無產兆、無感染征象者,應保持外陰清潔,嚴密觀察,以爭取適當延長孕齡;囑孕婦多飲水,以增加羊水量爭取延長胎齡。
適時終止妊娠:若有羊膜炎,不考慮胎齡大小應終止妊娠;若未臨產,胎兒已足月可觀察12~18小時行引產或剖腹產;胎齡<30孕周的,不宜保胎而應行引產術。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情況做好處理準備工作。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向家屬及孕婦講解胎膜早破的有關問題,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如年齡、胎次、胎齡、胎兒體重大小提出合理化建議,取得他們的支持和配合。
預防感染,提高早產兒生活臨率:可給予地塞米松10mg肌注,2次/日,連用2天,促胎肺成熟;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分娩結束后給予廣譜抗生素控制感染。
評估新生兒:對娩出的新生兒仔細評估,嚴密觀察及早發現感染等并發癥以便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