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用螺紋骨圓針治療鎖骨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小切口采用尖端帶螺紋的骨圓針固定鎖骨骨折。結果:骨折解剖復位,固定滿意,復查55例,全部骨折愈合,肩關節(jié)功能正常。結論:小切口帶螺紋的骨圓針固定鎖骨骨折,創(chuàng)傷小,手術操作簡單,材料費用低廉,骨折解剖復位,固定可靠,療效滿意。
關鍵詞 鎖骨骨折 內固定 小切口
鎖骨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70%~80%發(fā)生在鎖骨中段。近年來隨著內固定材料的不斷改進和手術技術、患者治療要求的提高,鎖骨骨折的內固定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治療鎖骨骨折的手術方法,目前傳統方法有重建鋼板、肩鎖鉤鋼板、普通加壓鋼板、克氏針【sup】[1]【/sup】、鋼絲等內固定治療,以及近些年報道的空芯加壓螺紋釘固定、鎳鈦形狀記憶合金【sup】[2]【/sup】,及彈性髓內釘等【sup】[3]【/sup】,其手術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2001年8月~20010年5月開展了小切口帶螺紋的骨圓針固定鎖骨骨折55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1年8月~2010年5月收治鎖骨骨折患者55例,男36例,女19例,年齡17~61歲。左側31例,右側24例。車禍傷36例,摔傷13例,鈍器開放性損失2例,直接打擊傷4例。X線片示鎖骨中外1/3處骨折37例,近肩峰端骨折6例,其他12例,鎖骨粉碎性骨折12例。傷后接受手術時間1小時~10天。
材料:根據鎖骨髓腔大小選擇尖端帶螺紋骨圓針,一般骨圓針直徑2.5~3.5mm。
手術方法:患者仰臥位,患肩墊高,局部麻醉后以鎖骨骨折為中心,切取長2.0~4.0cm橫切口,逐層切口皮膚、皮下組織入骨折處,剝離骨折端骨膜,術中要少剝離骨膜,能顯露出骨折端及骨折情況即可,清除瘀血與軟組織,根據髓腔直徑選擇合適的帶螺紋骨圓針,用電鉆將帶螺紋骨圓針針尾逆行鉆入鎖骨骨折遠端髓腔,于肩部皮膚傳出,將骨折復位后用電鉆將帶螺紋骨圓針順行鉆入鎖骨骨折近端髓腔,針尖從前側骨皮質穿出1~2螺紋固定,針尾部皮膚切小口,針尾留8~10mm,折彎埋于皮下,檢查鎖骨骨折復位,逐層縫合皮膚,粉碎骨折復位后用可吸收線環(huán)扎加強固定,恢復鎖骨解剖關系。術后前臂懸吊3天,肩關節(jié)適當功能練習。
結 果
55例全部治愈,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正常,1例骨延期愈合。隨訪時間3~12個月,患者帶螺紋骨圓針全部常規(guī)取出,1例因外傷致帶螺紋骨圓針松動明顯,給予患肩適當制動,待骨折處骨痂明顯增加后取出固定。
討 論
小切口帶螺紋骨圓針治療鎖骨骨折的優(yōu)點:操作簡單快捷,剝離骨膜范圍小,無需特殊技術設備,骨折固定可靠,有髓內固定的優(yōu)點,關鍵是固定骨圓針的尖端有10~20mm的細螺紋,螺紋間距是0.5mm,較骨圓針固定牢固,不易滑動,而骨圓針易滑動,有移入肺內報道【sup】[4,5]【/sup】,術中骨膜剝離少,對周圍軟組織損傷少,對鎖骨血運破壞小,骨折愈合快,且鎖骨周圍軟組織可起到維持穩(wěn)定骨折端的作用,術后第3天即可進行肩關節(jié)適當功能練習,內固定針取出方便,不用住院,門診局麻下即可完成,皮膚切口小,術后瘢痕小,外表美觀,材料費用低廉,骨折解剖復位,固定可靠,療效滿意,易為患者接受。對于粉碎性鎖骨骨折,加用吸收線環(huán)扎內固定的方法。可吸收線經生物力學實驗證明有足夠強度代替以往的鋼絲,吸引線在組織內張力可維持4~5周,56~70天后完全吸收【sup】[6]【/sup】,既可滿足鎖骨骨折愈合的時間要求,又克服了以往鋼絲松脫刺傷皮膚,二期還須取出等缺點。其良好的復位和可靠內固定,為患者提供了早期功能鍛煉的基礎。此手術方法是治療鎖骨骨折的好方法,值得在基層醫(yī)院推廣。
參考文獻
1 韓琦,譚仁林,王照卿.三種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療效比較[J].實用骨科雜志,2009,15(9):523-524.
2 楊榮華,李春青,鄭建東,等.克氏針加記憶合金環(huán)抱器治療粉碎性鎖骨骨折32例[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1,23(1):46-47.
3 陳云峰,陳宇杰,陳旸,等.鈦制彈性髓內釘治療成人鎖骨中段骨折的初步報告[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7,9(10):944-946.
4 張毅,潘鐵成.鎖骨骨折克氏針內固定術后滑脫刺入肺及縱隔1例報告[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5):28.
5 劉玉杰.鎖骨骨折內固定術后克氏針滑脫刺入肺內1例報告[J].中華骨科雜志,2000,20(4):225-226.
6 楊揚震,謝揚,黃永豪.螺紋克氏針可吸收線內固定治療粉碎性鎖骨骨折80例療效觀察[J].中原醫(yī)刊,2005,3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