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的《南方日報》刊登評論說,去年1月29目,國辦發文明確縣級駐京辦及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駐京辦一律撤銷,地級市駐京辦通過審批可以保留。但多項調查表明,大量應撤銷的駐京辦“潛伏行動”。原因何在?看對了病灶,開錯了藥方一一裁撤駐京辦的故事恰如此出。從向國家部委要資金要項目來說,財權依然集中在中央,項目審批權依然集中在國家部委,即使沒有駐京辦,不也得去“跑部”嗎?制度設計如此,你不去“跑部”,別的地方去跑了,別人吃肉你就只能喝湯,甚至連湯都沒有。要想“不跑部”,除非讓“跑部”失去價值,亦即限制部委的權力,讓部委對項目的審批權暴露在陽光之下,使暗箱操作的空間消失。在絲毫不削弱國家部委審批大權的情況下,“跑部”就成為必須。裁撤駐京辦,也就有了“治標不治本”的嫌疑。從接訪和維穩需求來說,如果駐京辦一律不存在,誰來配合中央和首都維穩機構的工作,誰來保障首都的安全穩定?再以招商引資來論,各地發展GDP仍然是核心任務,政績評價體系沒有變,各地就有招商引資的強烈需求,派駐人員在北京這樣一個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聯系各種企業,也算是正常的。只要權力格局未變,政策性安排未變,駐京辦就難以一撤了之。要想消弭駐京辦帶來的管制悖論,還是得從治本上下一下工夫。改革,不能老是改別人,不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