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位每天直接與心臟面對面的心外科專家看來,心臟是人體一生中最辛苦的器官,只要人活著它就在“干活”。它如此重要又無可替代。張主任說,他年輕時也和很多人一樣,對健康不是很重視,總覺得什么冠心病、心梗等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作為一名心外科大夫,見多因心、肺問題向他求醫的患者,他逐漸意識到:如果不注意,躺在手術臺上的下一個可能就是你自己。如果你和他一樣愛吸煙、熬夜、胡吃海塞、不愛運動,他們的心臟出了問題,誰能保證你的就不出問題呢?真出問題,后悔就晚了。
正是來自患者的“反面刺激”,加上年齡的增長,讓張主任對護心更加重視起來。他將自己的護心之道總結為20個字:
飲食養心。飲食過量會導致能量過剩,脂肪越積越多便會附著在血管壁上,會影響血管及心臟健康。他也吃肉,但卻會努力控制住攝入量。
運動保心。不管多忙,張主任每天至少會堅持走路三四十分鐘,周末還會去爬山或者游泳。很多人覺得一天工作下來,已經很累了,肯定消耗了足夠的能量。實際上,工作的勞累與運動是兩碼事。他說,外科大夫一天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但依然達不到運動的效果。而走路時,受腿部肌肉收縮的擠壓,血管的彈力會增強,這對心臟也會有好處。
煙酒傷心。實際上,十多年前他自己就是個煙民,酒量也不小,一次能喝小半斤白酒。出于對心臟和健康的重視,他現在已戒煙,一般很少喝酒了,連飲料都喝得不多。
情緒平心。他說,著急、上火就容易得病。生活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我們一定要看開,要善待自我。
睡覺調心。張主任入睡特別快,也不會早醒,每天基本保證7小時的睡眠,其法寶便是心里不裝事。
——張健群,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外科十病房主任、心外科教研室主任。
胖人都要勤查血糖
在門診中,經常有這樣的老人,他們每年都參加體檢,結果顯示體重超標卻視而不見,直到血糖失去控制,甚至出現糖尿病并發癥了,才到醫院就診。這時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在諸多“糖尿病高危因素”中,肥胖是最大的誘因之一,可謂糖尿病的“溫床”。有研究證實,體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風險至少增加5%。60%~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肥胖,或既往有肥胖史;中度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是正常體重者的4倍,嚴重肥胖者則為其21倍。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血脂、血糖等指標。一次的檢查結果即便是處于正常范圍,但如果原先都在正常值下限,而現在升至上限,也屬于“增高”,必須引起重視。尤其是通過糖耐量試驗篩查出的血糖異常升高者,很可能是“糖尿病前期”,若不及早干預,幾乎不可避免都會發展為糖尿病。因此,肥胖者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飲食搭配,加強運動,同時定期監測血糖。
——董硯虎,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常委,青島市內分泌糖尿病醫院教授。
最好每年要查次血管
目前老百姓對血管病的認知水平比較差,不知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實際上主要影響是血管。
引起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家族遺傳。遺傳導致的血管病發病是非常緩慢的過程,往往從青少年就開始。比如父母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者有中風病史,或者得過冠心病、心肌梗死,這樣的人在30歲,甚至20歲的時候就應該評估血管。
第二個就是上述的危險因素。血壓、血脂不正常,一般是從30歲開始發病。不加注意,隨著年齡增大就會突然引起某一處血管病變。發生在大腦就是腦出血、腦梗死,發生在心臟就是心肌梗死、心絞痛,發生在下肢就是下肢動脈閉塞,發生在腎臟就是尿毒癥。
別等有了癥狀再檢查。很多血管病人是沒有癥狀的,很多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人,第一次發生心絞痛就猝死了。中國腦梗的發病率非常高,也是第一次出現血管病就偏癱了,因此我們不能等到有信號出現,何況有些信號是不典型的。所以我們建議一旦發現上述危險因素,應該評價血管、建立血管健康的檔案。早期建立起血管病狀況檔案,可以早給病人做系統的干預策略。
日常生活中加強對血管的保護。對于血管健康的維護,方法非常多。首先,最簡單的方法是不需要花錢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態。容易生氣、壓力大,血管就容易變硬。其次,改善生活方式。第一飲食上,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綠色的蔬菜,少量進食含熱量高、含鹽比較高的食物。第二合理運動,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方法。還要建立適合自己的活動機制,比如白領都是伏案工作,要經常站起來走走。
——王宏宇,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血管醫學中心主任。
用藥方法不能隨意改
1.將膠囊劑倒出服用為了圖便宜,將成人用膠囊劑倒出來給兒童服用,這種情況較多見。這樣做不但會失去膠囊掩蓋藥味的作用,而且會影響藥物療效。
2. 將糖衣片壓碎服大多也是壓碎后分次給兒童服用。糖衣一旦破裂,便失去了特定的保護、遮味,隔離等作用,不但會降低藥物療效,而且還可能對胃黏膜產生較強的刺激作用,出現惡心、嘔吐、甚至胃出血,特別是對兒童、老年人更不安全。
3.口服改為外用有些人將甲硝唑片、制霉菌素片等放置于陰道內,用于治療陰道滴蟲或霉菌感染。殊不知由于這些藥物是口服制劑,不含發泡劑,在陰道中很難釋放崩解,所以療效甚微,甚至還會出現不良反應。
4. 針劑改口服或外用有些人怕疼痛不愿注射,而將葡萄糖注射液等口服;或認為針劑質量好療效會更好,因而改為口服或外用。其實這樣做不但是一種浪費(注射藥物價格要貴得多),也影響藥效發揮。由于針劑直接進入人體,一般劑量要比口服小。
5. 舌下含片改口服有些人嫌含片麻煩,時間長,作用慢,便一吞了之。豈不知這樣做往往事與愿違。如將硝酸甘油片含于舌下,能在唾液中迅速溶解、擴散,經口腔黏膜毛細血管吸收直接進入血液,2~3分鐘即可奏效。如將其口服不但吸收慢而且還會被胃腸道破壞,其功效甚微;其他如治療咽喉腫痛的含片,可直接對咽喉局部發揮作用,口服藥效也會大大減慢與降低。
總之,藥物劑型不同其意義也不同,給藥方法不可隨意更改。一定要按說明書正確應用,這樣才能確保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據《健康報》)
檢查冠心病
不只靠冠脈造影
心腦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第一殺手,而冠心病是其中的“罪魁”之一。以往,冠狀動脈造影是確診冠心病的“金標準”。 近年來,無創的雙源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技術又成為檢查冠心病的新“武器”。
由于病人接受檢查須住院、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且操作復雜,檢查費用偏高,部分病人不能耐受等因素,許多病人不愿意進行冠脈造影檢查。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冠狀動脈的血管,對冠心病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性可達到90%以上。
如果CT檢查結果是陰性,基本上可以完全排除冠心病,不必再進行有創的冠脈造影檢查。如果CT檢查結果陽性,除了能發現狹窄部位和狹窄程度之外,接受支架或搭橋手術的病人還可以把這些支架、搭橋血管顯示清楚。因此,這種方法可以觀察冠狀動脈疾病以及治療后的情況。
雙源CT同時使用兩套X線源和探測器系統,與冠狀動脈造影相比,該檢查除了能夠顯示血管腔內的影像,還能同時觀察血管壁及血管外的情況,能夠分辨出冠狀動脈血管壁上是否有軟斑塊(早期病變),從而指導臨床預防工作。
因此,有血脂、血糖、血壓“三高”的冠心病高危人群,進行體檢時可以選擇無創的冠狀動脈成像技術排查冠心病。
(據《家庭好醫生網》)
適當運動遠離頸椎病
40歲的張女士患有嚴重的頸椎病。像張女士一樣不足40歲就患有頸椎病的人不在少數,且年輕化的趨勢逐步凸顯。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頸椎疾病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目前至少可以歸納為兩方面因素:一是遺傳性的先天因素;二是生活狀態決定的。
相比較而言,對于后者的關注和改善更加具有現實意義。以人體的頸椎為例,過度使用和完全不用都是錯誤的。保持適當的運動是維持骨骼健康狀態的必備因素。
如何保持頸椎健康?首先要加強全身運動。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生活規律,定時做廣播體操或跑步、游泳等。其次可進行有利于頸椎的活動:一是前、后、左、右做旋轉運動,并在每個方向停留五六秒鐘,使頸椎周圍的肌肉都參與到運動中,同時促進軟骨進行營養交換。二是前、后、左、右不同方位的抻拉、牽拉。目的在于消除支撐頸部肌肉的攣縮狀態,緩解肌肉疲勞。三是抵抗運動。重復上述步驟,再加上相反方向的外部抵抗力,特別是要重視頸后肌肉和側方肌肉等易被忽視的肌肉的鍛煉。
有研究指出,人在日常生活中只需耗費20%的肌力。機體會本著節能的生理規律,自動調節肌肉力量,使其處于休眠狀態,這就會對頸部骨骼保護和姿勢的控制產生影響。
頸椎病屬于勞損性疾病。首先是軟骨破碎斷裂,在椎管中易損傷脊髓神經和神經根,出現全身癱瘓、疼痛、麻木、乏力等癥狀或是骨骼增生壓迫神經。由于目前國內外均沒有修復神經的有效方法,因此對于頸椎疾病,早診、早治都是獲得最佳療效的前提。一旦患者出現頸部長時間疼痛并伴有手腳麻、走路步態異常等癥狀,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要及時找頸椎外科或脊柱外科專業醫生診治。
(據《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