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聞出版總署公布了24種編校質量不合格的養生保健類圖書,上榜的基本囊括了目前暢銷的養生類書籍,包括紅極一時的張悟本《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最近被曝光的馬悅凌《不生病的智慧》以及仍在熱賣的《單桂敏灸除百病》等。南京市衛生局也向媒體通報稱,“養生教母”馬悅凌涉嫌非法行醫一案調查進展緩慢,呼吁知情人提供線索。養生話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在工作節奏日漸加快的今天,公眾將養生當作一種生活態度,而某些人將養生作為發財的工具,在這樣的沖突下,如何規范養生、保健行業市場,保障公眾的權益,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8月8日,首批北京健康科普專家遴選結果公布,225名養生專家入選,入庫專家將享“出鏡特權”,被優先推選至養生保健欄目。所有入庫專家將接受衛生部門的動態管理和公眾監督,一旦發現違規情況,將被取消此項專家資格。據悉,這是為了規范養生保健市場,防止“張悟本”事件重演,北京市衛生局出此“招數”。
近兩年,打著中醫的幌子,憑借出位的言論,利用一些媒體平臺,一個個“養生大師”涌現在社會公眾面前。他們通過欺騙公眾攫取大量的暴利,對中醫養生聲譽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對公眾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背后是一個涉及
幾千億的利益鏈條
伴隨著社會發展,人們越來越關心自身的身體健康與養生之道。稍微一搜尋,有關養生的網頁就多達億篇,而五花八門的養生書系也充斥在各類購書網站的前列。電視、廣播各種媒體也充斥著形形色色的養生節目。
衛生部曾指出,我國健康產業(包括保健產業、醫藥產業及與健康相關的產業)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超過15%,如果按這個比例核算,中國健康產業未來的市場容量最保守估計也將有6000億元~8000億元的市場潛力。
面對如此誘人的蛋糕,各類商家紛紛想盡辦法進行分割。而他們利用的就是公眾對養生的迫切需求和普遍低下的公共健康素養。
在記者隨機采訪中,不只一位市民表達了對養生的濃厚興趣,但同時也表現出養生知識的匱乏。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對掛著“祖傳秘方”、“太醫”等牌子的診療機構和個人深信不疑。
北京協和醫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中醫養生本是一個既嚴肅而又博大精深的領域,同時結合了很多傳統文化在其中。培養一個中醫的周期很長,同時需要豐富的經驗與深厚的學養,所以醫學界有中醫“越老越吃香”的說法,但目前很多人利用中醫一些很簡單膚淺的知識,生造一些概念,蒙蔽患者,給中醫養生聲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是主張“綠豆治百病”的張悟本,在電視臺一檔欄目的推廣下,他一些諸如“糖尿病80%為誤診”、“多吃綠豆可以治療癌癥”等雷人雷語居然大行其道,他本人開的養生機構也是一號難求,很多患者都上了當。
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告訴記者:“他們這種行為看似對人身體沒有危害,但蒙蔽了很多患者,耽誤了正規治療的時機,破財事小,生命事大。”
正規醫療資源缺乏
導致偽養生專家流行
衛生部調查顯示,中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48%,這也就意味著百人中具備健康素養不足7人。在這種現實情況下,造成很多人盲目相信社會上不科學的所謂養生保健信息。
家住北京市玉泉營的退休工人張女士很早就開始接觸一些養生學說,她告訴記者,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她就開始信奉一位自稱“菩提功”創始人的狄玉明大師。
“當時我買了許多他的磁帶,還分給孩子們聽。磁帶里的歌曲都是他自己唱的,音樂能起到凈化心靈、保健等功效。”張女士認真地說,她也買過張悟本“大師”寫的書,而且經常閱讀,小區里也有很多人在討論。
“但是張悟本沒有行醫資格,他的那些說法能信嗎?”記者問。
“能保健就好,很多民間‘高人’都沒去考那些東西。”張女士說。
張女士的女兒吳女士對此并不贊同,她告訴記者,現在信奉“神醫”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醫學知識不夠,很容易上當。再加上許多中老年人患有一些現代醫學上不好根治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所以他們一聽到有偏方就想試一試。
“那些‘神醫’宣稱的方法,比如食療等,花的費用往往比去醫院治療要少得多,因此容易在群眾間傳開。而隨著他們的‘名氣’越來越大,信的人也就會越來越多,再加上出書、上電視,他們簡直就成了名人。”吳女士說,除了一些老年人容易輕信“神醫”外,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年輕人也很容易相信這些。她們單位有一些年輕人,平時就喜歡討論一些偏方,而且生病了也不去醫院,而是相信偏方、相信一些“專家”。
“我問過他們為什么生病了不去醫院,他們說因為去醫院看病太貴,而那些偏方和所謂的‘食療’成本相對較低,比去醫院便宜多了。”吳女士說,但是,那些所謂的專家開出的偏方經常會產生很嚴重的副作用。她的一名同事曾經非常相信臺灣的一個“排毒專家”林光常,聽說吃芒硝可以排毒,就開始吃。最后經常腹瀉,體重降低,抵抗力下降。后來這個“排毒專家”被抓,這名同事也就不再吃芒硝了,身體才有所好轉。
“對于現在越來越多的‘神醫’養生學說,希望有相關專家能夠出來給群眾解讀,告訴群眾哪些是真正的養生之道,這樣可以讓群眾不再上當受騙。”吳女士說。
記者在進一步采訪中發現,大量偽養生專家流行的背后,雖然有公眾缺乏健康素養的原因,但也有正規醫療資源匱乏,基本醫療保障體制尚需完善的因素。部分民眾對醫療機構的信任度不足,也進一步催化了民間養生的風行。養生行業的發展未能得到有效約束,社會期待監管機制的規范。
“反正在哪里看病都是花那么多錢,大醫院專家的號不好掛,藥也貴,養生機構說的吃綠豆,吃豆芽就能治病,確實很有吸引力。”雖然李少軍是一位公司白領,他一度也對養生機構的觀點深信不疑。現在他回想起來,“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也是一步步將他往養生機構帶的推手。
在北京協和醫院門口,記者遇到了來自安徽的患者張寶峰,他住在醫院附近小區的地下室里,38歲的他是基層政府的一名公務員,“我的情況還好些,享受公費醫療的報銷,可掛號實在太難了,我已經排了一個多星期了。有時候聽病友推薦說養生機構看病容易,而且有效,還真動過心,后來看了新聞才知道很多都是騙子。”
他告訴記者,外地來京看病的患者特別不容易,地方的醫療資源不夠,于是都來北京看病,可是北京一方面物價高,另一方面魚龍混雜,很多醫托或養生機構的虛假廣告都欺騙他們,他來北京一周多,身邊就出了好幾例被騙的患者,少則幾千元,多則五六萬元。“都是正規醫院進不去,病急亂投醫的結果。”
養生亂象呼喚嚴格監管
社會學家夏學鑾告訴記者,中醫養生熱潮的興起,是由當前人們的社會和文化需求導致的。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也注定了健康養生的話題會成為主流話題。加之“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現狀,阻擋了不少人進一步求醫的腳步,越來越多的人便將保健養生看得尤為重要。中醫提倡“治未病”的理念,主張把看病時機前移,以預防為主,自然受到推崇。
張悟本、李一等偽養生專家被曝光后,相關部門開始加大對養生市場的規范力度,衛生部新聞發言人、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表示,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在研究,建立起對社會上有關健康信息的預警機制。
毛群安說,這一機制如同政府部門普遍在做的“輿情監測”,發現不合理的健康信息將及時向社會公布和公示,并請專家進行澄清,避免公眾受到誤導。但他同時認為,中醫養生市場,需要多部門聯合治理,甚至建立起問責機制,才能真正得到規范。
日前,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關于加強養生保健類出版物管理的通知》,出版養生保健類出版物實行資質準入制度,對不具備出版資質的出版單位擅自出版養生保健類出版物的,總署將依照相關法規,給予警示或停業整頓等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衛生部方面稱,國家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標準也將出臺,與其相伴的還將會有一場中醫養生保健市場全面整肅風暴,目前正在醞釀的這一系列動作中,還包括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建設,以及全面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建設。
(綜合自《工人日報》《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