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天就要快樂一天,如何讓老年人過上充實、智慧的生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過去有“人生70古來稀”的老話,現在人均壽命都超過80歲了,男性60歲退休,還有二十多年,女性55歲退休,還有三十多年,這些年怎么過才好呢?
身體退化是自然的,但精神退化常常比身體退化早,這又是一個難題了。如何讓老人獲得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這可能是老年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這就要說到腦科學了。大腦不用就休息,休息多了就要退化,在長壽的日子里,生活越來越不能自理,大腦也越來越退化到癡呆。
根據腦科學的原理,老人要經常出門,交友、交流,參加社區活動,旅游,參觀藝術館、博物館、展覽館,我們把這叫“出得廳堂”,很多老人能做到。
“入得廚房”也很重要,但許多老人就忽視了,特別是老爺子們,“純爺們兒”是不做飯的。但通過光導腦電圖儀收集的數據確認,烹飪能促進大腦額葉的活性。
為什么烹飪對腦訓練有益呢?因為烹飪必須同時考慮很多環節的工作。廚師長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們同時要做很多菜肴,而且要按照每個菜的規定時間段,端上客人餐桌,還要判斷和推測每道菜應該燒多長時間味道最美。即使只做一塊蛋糕也要考慮時間,因為,好吃是有時間要求的,比如要在晚上8~9點吃,就要計劃好時間到那時做出來。
普通家庭做飯也是一樣的,要預計開飯時間,讓飯菜在那個時間最好吃。太早會變涼,表面還會變得干巴巴的不好吃。總之做飯是一件邊計劃邊操作的事。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家庭里一頓飯還不只做一個菜,要干稀搭配,粗細兼有,葷素齊備,遇到親戚、朋友來做客,家里人過生日,逢年過節,還要準備家宴,雞鴨魚肉,這些都要一一安排好時間,要提前采購,買什么,買多少,哪樣菜跟什么搭配,需要什么樣的作料。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鐵鍋還是砂鍋。怎樣才能讓這些菜飯在最可口的時候上桌,所有工序都要在腦子里安排好,還要一一觀察嘗味,用量也要酌情加減,達到最佳效果。
在做飯的過程中,需要大腦額葉的積極決策、執行。腦神經的活動需要血液送來充滿營養的動脈血,這時大腦有很好的血液循環,循環不好的地方就會變得僵硬,大腦常活動就能改善血液循環,使神經突觸保持正常狀態和正常功能。保持額葉區的健康,對預防癡呆非常重要。
人要想記住大腦活動的過程,必須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這些需要同時進行的工作就能對大腦額葉功能起到鍛煉作用。
做飯過程中,要用大腦的多種功能:比如,大腦的味覺中樞感知味覺;感覺中樞嘗嘗口味;有時還要把菜盛在漂亮的盤子里,盤子要配色,菜肴要著色,這些需要視覺中樞來觀察;燒菜的聲響,咕咕嘟嘟煮燉的聲音則需要耳朵來聽,這就是聽覺中樞。因此,做飯是一項五官總動員、大腦難偷懶的工作,各項工作都在為了一個總目標不停地進行精細的調整,最大限度地調動使用大腦額葉。
實際測試發現,人們在做飯時額葉活動非常劇烈,不僅飯館的廚師如此,在家里做飯也一樣,經常做做飯,即便是簡單的飯菜,對大腦也是極好的鍛煉。所以老人要入得廚房,在廚房里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情,這是一種大腦保健的有效手段。
(責編:金燕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