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家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宣布,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基本完成,雖然還需經過多輪法律審定程序才能正式生效,但其中“精神慰藉”一章中“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等具體條文,還是引起了廣泛爭議。
“常回家看看”寫入《老年法》修訂草案的背景是什么?將精神慰藉細化成這樣具體的法律條文,能否真正喚回兒女失落的孝心?
孝心失落助推《老年法》嬗變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人口流動的加速,兒女或因出外求學、工作而遠離父母,或因成家立業與父母分開居住,造成對老人的精神照料越來越少,讓老人們感到兒女的孝心越來越淡,甚至完全失落。
背景一:聲聲呼喚兒女常回家看看
“我兒子5年沒回家了,電話也換了,我和老伴很難找到他。你們能幫幫我們嗎寧”一條被網友稱之為“最揪心的求助”的信息在微博上轉發。博文中稱,求助者是一對來自湖南郴州的老年夫妻。短短幾十個字,透露出老人的無助。
背景二:精神贍養官司遭遇判決難
73歲的于婆婆有3個子女,老伴幾年前病逝。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于婆婆希望子女能常陪伴在身邊。然而3個子女卻以住得遠工作忙為借口,很少回來。一氣之下,于婆婆將3個子女告上法庭,要求他們每月必須輪流回家看望她一次。3個子女接到起訴書后,認為母親無理取鬧,法律沒有“常回家看看”的規定。
對此,法官也感到棘手。父母要求子女盡精神贍養義務雖有法律依據,卻缺乏操作細節,只能從道德的角度來調解。法官了解情況后,反復與老人的兒女溝通、交流,兒女們也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終,在法官的主持下,于婆婆與子女們自愿達成了調解協定。
背景三:七成子女不常回家看望父母
新浪網的一項網絡問卷調查中,針對“你平時多長時間回家看望一次父母”的問題,71.4%的網友選擇“一年沒幾次”或者半年一次,20%的網友選擇“一個月一次”,8.6%的網友回答“一周一次”。由此可見,能做到“常回家看看”的人并不多。
2011年春節前后,央視播出了一則《讓愛回家》的公益廣告片。片中,一名白領離家在外打拼,好些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年前,年邁的父母得知,兒子終于可以回家看看他們了。不料開車快到家的時候,白領接到了老板的電話,說是有緊急事務要他馬上回去處理。于是,忙碌多日做了一桌子飯菜的父母無比惆悵,空巢再度。
鑒于以上背景,法律界人士和老齡問題專家認為,我國1996年通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應予修改。2007年,國務院正式將老年法修訂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民政部和全國老齡辦會同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門成立了修訂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起草工作辦公室。通過認真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征求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老年人代表和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于2010年底形成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內容,強調子女須“常回家看看”等內容。
“空巢”老人需要全社會關注
“常回家看看”從道德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折射出我國在老齡化日益加劇的前提下,精神養老面臨的突出問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子女因為各種主觀或客觀原因而不回家照料老人。
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后,如果子女不“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就可以訴諸法律。但是,《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修正草案)》,關于子女不“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條文,在處罰上卻可能缺乏可操作性,建議加入相關的處罰細則。
“常回家看看”人法雖有積極意義,但單純依靠法律強制孝心的回歸,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空巢”老人的精神養老問題的。它需要家庭、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合力解決。
從家庭角度說,子女既要孝順老人,又要讓獨居的老人老有所為。子女可以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與喜好,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發揮余熱。比如義務接送和輔導小孩,做小區義務調解員、治安巡防員。再比如讓他們動手做做飯菜,打掃一下室內衛生。這樣,老人既鍛煉了身體,填補了精神上的空虛,增加了快樂感,又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從社會角度看,應該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精神慰藉服務。比如廣播、電視要有一文件好的老年節目,為“空巢”進行生活引導;而小區應該多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志愿活動,把“空巢”老人組織起來,讓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心理干預對于緩解“空巢”老人的情感問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區還可以發動志愿者進入“空巢”老人家庭,和他們聊天,排解寂寞。
從政府角度說,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和落實有關居家養老的政策,指導和幫助村、小區搞好文化、體育、娛樂、健身等為老服務的硬件建設,從精神上為空巢老人提供社會化養老服務;另一方面要放寬社會進入養老行業的門坎,為義工隊伍建設、心理咨詢等精神服務領域提供必要的資金和人力保障;再就是要不斷完善社會道德建設框架,以此形成家庭成員盡守孝道、社會上尊老敬老的和諧氛圍。
(責編:辛婭)